閱讀新趨勢

108課綱以「自發」、「互動」、「共好」為核心精神,希望能培養孩子成為能「自動好」的終身學習者,同時也是能迎向未來的世界公民。教育部長潘文忠接受《親子天下》專訪,解析「共好」的內涵,以及如何能在生活與學校中落實。最初規劃108新課綱,我們從教育本質、學習者的角度來思考,期待培養未來的社會和世界公民,該如何在過程中學習、在大環境中彼此共好,因此「自發」、「互動」、「共好」成為新課綱的核心素養。
半歲大的寶寶,可能一天就累積看了近三小時的電視,讓很多爸媽不可置信。但更糟的是,爸媽們無法看出來,這在孩子一歲半時,腦部活動就可能已經出現異狀。如果持續累積,將造成長期的傷害,甚至在孩子上學、進入中年級時,還看得到負面效應。
能讀和讀懂差別在哪裡?閱讀習慣和有品質的閱讀怎麼衡量?3C產品真的是閱讀習慣的殺手?國際素養協會執行總監瑪西‧克雷格‧波斯特來台演講以家長身分呼籲,強迫青少年放下手機不是辦法,要成為孩子使用多元閱讀媒介的典範!閱讀理解、科技生活等等百百種的問題不只是教育者、家長心中的矛盾,也是國際素養協會(International Literacy Association,前國際閱讀協會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近年來不斷省思的議題,國際素養協會執行總監瑪西‧克雷格‧波斯特(Marcie Craig Post)受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之邀來台分享,他們回顧過去60幾年協會的累積,決定更改協會名稱重新調整目標的實質行動,從識字、閱讀到素養,呼籲全球不同地區、跨層級的教育體系,重新檢視我們對於閱讀(Reading)、對於學習的看法。
每三年舉辦一次的 PISA 評比,測試全球85國15歲青少年的閱讀、數學、科學素養,2025年要加考英語。《親子天下》獨家專訪 PISA 分析專家,第一手了解如何考?又為何考?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每三年大規模舉行 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比),對15歲青少年測試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22年來, 已有85個國家/地區、超過百萬名中學生,都參加過 PISA,涵蓋了九成世界重要經濟體。其跨國比較的結果,已是全球教改政策的重要指標。
五分之一的人口有閱讀障礙,算不算是件大事呢?過去人們把這樣的障礙放在特殊教育裡,要被發現異狀、經過檢定,才有機會改善。現在,美國超過八成的地方政府廣篩讀寫障礙,要努力找出「黑數」,還要改用科學驗證過的新方法來教閱讀,提升全面的閱讀能力。
許多攸關未來教育的研究,都從非教育現場的聲音出發,難與教育現場接軌。Google for Education借力國際研究機構,走訪24國,與許多教育現場領袖和相關人士歷時兩年做成3份報告,帶大家看到融合遠景與實務、截然不同的「教育新未來」。
如何學得更快、更多、更有效果?如何教得更輕鬆、更愉快、更有成效?回顧2022年的10大學習與教育研究成果,讓父母與老師找到帶孩子更輕鬆有力的未來。歲末是回顧與檢討反省的時刻,但若能從回顧中,看見未來的希望,就是更好的禮物。美國教育網路媒體《Edutopia》從上百則今年公布、有關學習與教育的研究中,選出了10則重要的發現。它們有的打破人們的迷思,有的為人們找到新的解方,有的讓人們看到未曾想過的視野,對於未來的教育政策、教學方法、與個人學習都極具意義與參考價值。
全球學生在 PISA 中比閱讀、數學、科學、全球觀、心理健康⋯⋯接下來,還要測抽象的創造性思考?OECD 已經公布了測驗的方法跟相關內容,更重要的是,也告訴了我們,人人都有創造性思考力,以及可以怎麼幫助孩子找到、激發這種天生的超能力!OECD 針對全球15歲學生進行的 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比),向來是各國教育界人士關注的焦點。從2000年以來的第一次評測起,測了閱讀、數學、科學、全球素養、心理健康⋯⋯範圍愈來愈廣,也包含愈來愈多抽象、但重要的教育議題。下一次,要推出什麼新領域的評測?答案是,很多人難以想像、不知從何教、如何測的創造性思考(Creative Thinking)!
補數理、也要補文科⋯⋯想要精益求精的科目多,但是時間有限,該怎麼辦?美國跨50年的經驗發現,強化成績,不一定要從補習開始,改善營養、健康、環境,也可以補出數學腦!對很多孩子來說,文科、理科難兩全。大人都希望孩子的成績進步更快、考得更好,但要讓數學進步比較容易,還是閱讀進步比較容易?
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測」(NAEP)9月最新公布數據顯示,9歲學生的數學與閱讀分數,出現了30年來最大幅的下滑。從2020年5月至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以及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共進行了4次跨國教育調查,取得來自93個國家的教育部回應。該報告指出,在各國學校關閉的高峰期,最多曾有188個國家、16億名兒童受到影響。直到現在,全球仍有64.3%的10歲孩子,無法閱讀和理解一篇簡單的故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