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閱讀動態

訓練 AI 聊天機器人,傳承即將消失的族語;訪談社區長輩,設計青銀共融課程;發現「大自然的清道夫」,解決剩食問題......。這一個個兼具創意與實用的問題解決方案,來自於台灣偏鄉的國中學生團隊,他們透過希望閱讀所舉辦的「國中專題研究競賽」,展現了讓人印象深刻的能力。 十年磨一劍,體質大翻轉 2014 年,希望閱讀邁入第 10 年,也是台灣邁入 12 年國教的時刻,全球教育愈來愈重視探究與實作的能力,希望閱讀在當年開始為偏鄉國中舉辦「國中專題研究競賽」,藉由各種生活化的問題,鼓勵學生觀察生活周遭的現象,並透過團隊合作,找尋解決方案。 國中專題研究競賽鼓勵學生觀察生活周遭的現象,並透過團隊合作,找尋解決方案。(凌爾祥攝) 10 年來,透過參與這項競賽,許多學生、老師,甚至整所學校都有了很大的轉變。
「紐約的風很涼,聲音很吵,我獨自站在投手丘上。燈很亮......。」 「我幼兒園的時候,老師說要把通知單給爸爸媽媽,同學說:『可是小 Makav 沒有媽媽。』我聽到這句話,心裡有點傷心。」 「我看到爸爸上山賣菜,就算雨很大,他還是不畏風雨的上山賣菜。冬天的時候天氣很冷,下大雨車子還會打滑,但爸爸還是堅持上山賣菜......。」 創作這些圖文故事的,是來自希望閱讀聯盟學校的孩子們。他們有的訴說著自己的願望、有的描繪出他們心中的超人。這些發自內心的創作,常常讓讀者觸動不已。 希望閱讀在推動之初,原本並不想要有比賽的性質,只想純粹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但考量到如果讓這些偏鄉孩子一起參加比賽,可以互相觀摩學習,而且提供了孩子一個發揮的舞台,於是在 2005 年舉辦了「希望閱讀繪本大賽」(後改為「小作家圖文創作大賽」)。
有人說,偏鄉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尤其是跟他們年紀較為接近的大學生。這些大哥哥、大姐姐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愛上閱讀,而且提供了正向的角色典範。希望閱讀推動以來,持續招募、培訓大學志工,20 年來,他們與偏鄉小朋友在希望閱讀裡相遇,編織出許多動人的故事。
每年 7 月,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會精選出 100 本優良讀物,在開學前送到希望閱讀聯盟學校。 20 年來,希望閱讀已經送出超過 43 萬本好書,每一本書,都是經過一番精挑細選的過程。首先,基金會會廣邀各出版社將當年出版的好書送過來,然後由選書委員,從大約將近 1000 多本新書中,選出最適合的讀物。 為了讓選書豐富多元,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殷允芃一開始就設定選書中,天下雜誌集團的書不超過 15%。從各方邀集的選書委員,包括教學現場的老師、插畫家、知識科普類專家、兒童文學專家,在選書會場討論一整天,最後選出當年的 100 本好書。
20 年來,每個企業公益夥伴都積極參與希望閱讀計劃,貢獻時間、專業、資源及無限的愛心,讓每個孩子們能在書香中,長出自己的力量,成為更好的人! 台積電|樂當偏鄉師生的靠山 20 年來,台積電有一群人,他們樂於付出自己的假期,甚至自掏腰包,一次又一次深入偏鄉,為孩子說故事、辦活動。這群受過嚴格工作訓練的員工,每一次為孩子說故事前,都滿懷專業精神,不僅接受說故事培訓,還花時間逛書店、找資料、做道具。他們是希望閱讀的好夥伴,他們是台積電的閱讀志工。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