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閱讀動態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3日於新北市教研中心舉辦『希望閱讀分享會-識字量檢測結果分析』,吸引來自各地的校長、主任及老師出席,遠從花蓮、台南、南投山區來的聯盟小學校長、主任、老師們一大早就帶著期待抵達會場。
師大心輔系副教授李俊仁在分析200所「希望閱讀」聯盟小學「識字量及流暢度」施測結果時,提到聯盟小學受測的孩子,在國小4年級開始,出現明顯差別,這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文化刺激、家庭背景有關,建議偏遠學校的老師,絕對不可只教授課本裡的內容,應加強課外教材,增加偏鄉學生的文化刺激。
「希望閱讀」聯盟小學─新北市三峽區大成國小朱玉環校長,針對「識字量及流暢度」如何幫助學生增加閱讀能力,分享實際經驗,她說:「這項工具幫助老師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再透過行政、教學團隊,甚至志工,進行一對一伴讀的補救教學。」朱校長開心的分享孩子們的進步與成長,她說:「只要有心,不論何時開始都不嫌遲;只要願意多做一點,就可能扭轉學生的未來。」
來自台南文昌國小的李佳茵老師,深受感動與鼓舞,她認為校長帶領整個行政團隊的用心,讓學校變成孩子的希望。她也分享在施測的過程中,老師可以發現許多孩子在課堂上,不易察覺的學習問題,更有效地對症下藥。
炎熱的暑假,天下雜誌位在深坑的辦公室也非常熱鬧,紙箱一個接著一個不斷的湧入倉庫,原來裡面裝著是來自各家出版社所提供的樣書。
今年是《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第八年舉辦「希望閱讀」選書大會,號召了近40家出版社熱情響應,提供了該年度最新的出爐好書。在選書大會的前夕,基金會的同仁事先將各出版社寄來的樣書,一本一本從紙箱中拿出排排站,轉眼間就讓整間會議室佈滿了近2,000本好書。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特別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包括台大生物環境系張文亮教授、文學作家張淑瓊老師、王文華老師、自然觀察家邱承宗老師及繪畫家唐唐老師擔任今年的評審委員,共同為偏鄉孩子們在這片書海中挑選適合他們的童書。
漫長的七小時選書活動,評審們盤坐在地上,專心投入書中的世界;此時我們能想像在希望閱讀的聯盟小學內,圖書館某個角落、或在大樹下方,有一群孩子懷著期待的心情,開心的打開《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這學期送的新書。
「希望閱讀」計畫,不單單只是送書,而是一整套完整的學習計畫,《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期待從這百本好書,能讓偏鄉孩子看到世界!
每個學年開始,《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都會提供「閱讀護照」給聯盟小學,讓每位孩子紀錄自己專屬的閱讀歷程。其實,閱讀護照的運用可以更加創意,雲林縣北港朝陽國小老師們,透過延伸設計出適合各年級的專屬閱讀護照,讓閱讀學習更活潑、精彩。
朝陽國小的孩子,每個人都擁有五彩繽紛的「閱讀護照」,除了《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的閱讀護照,還有全年級6位導師所共同設計的專屬護照,孩子們密密麻麻的筆跡和圖畫,記錄他們在閱讀中學習的歷程,多元、豐富、具層次感的學習概念是朝陽國小推動閱讀的理念。
閱讀種子老師蔡美華說:「因為希望閱讀計畫的護照與獎勵活動,每年提供學校一百本新書,讓老師們想要更有效的運用難得的資源,有鑒於每個老師的推動方式差距很大,因此在學期前的會議溝通,讓老師們推動閱讀教育的想法達成共識,更特別設計出低、中、高3個版本的閱讀護照。」
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一位原本識字量不到1000字,被判定為半文盲的六年級學生,在畢業前的最後一次社會科月考,終於看得懂題目,開心的帶著及格成績單畢業?《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與台師大李俊仁教授合作的識字量檢測,成功的讓孩子提高識字量並且找回自信。
許多老師會納悶,學生的閱讀能力老師自己最了解,每次國語月考成績也都可以檢視學生閱讀程度,為什麼還需要幫學生做這項調查?基金會特別訪問新北市大成國小朱玉環校長,並整理出識字量檢測結果對於學生的幫助以及分享朱校長補救教學的實務經驗。
依照教育部所公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三個分段能力指標,第一階段(1-3年級)需認識常用中國文字1000-1200字;第二階段(4-6年級)需認識常用中國文字2200-2700字;第三階段(7-9年級)需認識常用中國文字3500-4500字。
識字量的標準,不但是檢測孩子是否擁有自行學習和生活的能力,更是孩子學習理解的關鍵基礎。透過識字量檢測,師長能夠由明確的數據結果了解孩子目前的識字量是否達到標準、是否會影響學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