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在兒童寫作教學領域,你很難忽視「沈惠芳」這個名字。 她是少數從十多年前,就開始摸索低年級ㄅㄆㄇ提早寫作教學該如何進行的老師。笑稱自己有點「雞婆」,喜好分享的她,還不斷透過演講、報章雜誌專欄,記錄自己的語文教學心得,演講足跡甚至遠及香港、馬來西亞與新加坡。 在她自己經營的班級裡,寫作,更是無處不在。雖然教育部規定國小學生每學期至少寫七篇,整學年寫十四篇作文即可,但她班上的學生,透過遊戲、活動後緊隨而來的引導、片段、篇章寫作,整年累積下來竟能寫到六十四篇之多! 雙軌,篇章與統整教學並重 若從教學法觀察,沈惠芳是採「篇章教學」與「統整教學」並重的雙軌制,透過教材賞析、個別輔導、合作學習、同儕回饋、小組討論、遊戲競賽等各種方式,以及建立感想與意見交流的「神仙家庭」網路園地,推升孩子對寫作的想法與熱情。
  圖書館只是藏書庫、或K書的空間嗎?有些圖書館已經「活」起來,主動提供市民知識,改變了人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美國加州聖塔莫尼卡市(Santa Monica)的圖書館有十四本「活書」(living books),如果你想知道百科全書中的某個項目的意義,可以去櫃檯登記,借出活書半個小時。這活書是十四位義工針對時人容易誤解的項目,或已有偏見的概念做親身的解說。例如想知道什麼叫街頭遊民,就有遊民現身說法來跟你解釋;想知道裸體主義是什麼,就有一個終身奉行裸體主義的人來告訴你為什麼他喜歡裸體;想知道什麼是素食主義,就有吃素的人來跟你對話。 圖書館認為有些題目是只有人跟人面對面說話才能真正了解,文字說明有時碰觸不到心中深層產生「感動」的地方。比如說,納粹明明屠殺了六百萬猶太人,但是有些人偏會聽信德國極右派份子的蠱惑,認為這全是猶太人自己想像出來的,但是若能親自跟集中營的倖存者談話,尤其看到他們手臂上刺的號碼之後,都會很震撼,感同身受,觀念就會慢慢改變。
在台灣,國中小學所推動的閱讀運動,還停留在被動、由上而下灌輸的「共讀」模式。學生要從「聽父母老師讀」,轉移到「自己讀」,往往是一大無法跨越的障礙。 國際閱讀協會研究指出,養成主動閱讀、獨立閱讀的習慣,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基礎。從美國、日本到韓國,「晨讀十分鐘」運動已被證明是養成中小學生主動、獨立閱讀習慣最有效的辦法之一。 韓國閱讀教育開發院院長南美英博士所寫的《晨讀十分鐘》一書,提出成功實施晨讀的七十八種策略,以及在韓國個別學校、教師實施的經驗分享。書中描繪韓國的教育,和台灣處境非常類似:補習佔用太多時間、學生在校內重複無意義的學習,使得學生很難專注學習;辭彙能力、表達能力愈來愈差、孩子討厭閱讀、缺乏思考力……。於是,韓國部份有心的校長和教師,開始推動「晨讀十分鐘」,竟然得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意願與能力。 以下摘錄《晨讀十分鐘》書中內容,值得有心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家長和教師參考。 現在的韓國教育中,到處發生著不可思議的事情。根據韓國出版研究所調查,目前韓國在教室裡能專注聽課的學生不超過一五%,比起小地方的學生,大城市的孩子更差。也就是說,個人教育支出愈多的地區學校情況愈糟糕。
天生讀書種,讀書天倫樂——新加坡如何推廣兒童和青少年的閱讀? Born to read, Read to Bond(培養天生讀書種,讀書促進天倫樂)。新加坡嬰兒出生時,醫院的護士叮囑產婦的事項中,竟然有「如何讀書給嬰兒聽」一項。小娃娃一出生,除了喝奶睡覺,還有資格辦借書證,政府鼓勵嬰兒與母親親情聯繫的方式,是以讀簡單的故事、唱兒歌的方式來進行。 這是新加坡政府培養國民成為「天生讀書種」的祕訣。 Thinking Schools, Learning Nation(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為了在強調知識經濟的新世紀卡位,亞洲四小龍中最具危機意識的新加坡,最近常聽到這句口號。 公共圖書館是新加坡推動學習、推廣閱讀的利器。「我們和社區發展部合作,針對零到三歲幼兒推廣閱讀,圖書館員的業務不再是被動地等待人民來借書,而是積極主動推廣、行銷閱讀活動,」留英攻得圖書館碩士的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助理總裁嚴立初,以親切的「新加坡式英語」解釋。
故事應該從為孩子記錄成長點滴開始。 台中縣大元國小老師蘇明進,從教書第二年起架設個人網站和學生的班級網站。在強調「與他人分享、互動」精神的部落格興起後,他轉而利用這種好學易懂、強調互動、可多人共筆的媒體輔助教學。 蘇明進幫學生架設班級網站,為的是「替孩子留下一個可以重溫童年回憶的地方」,已經念大學的第一屆學生到現在都還會在班網留言,查看同學近況。 在十二年的教學生涯中,他利用部落格進行教學、輔助班級經營,並建立起教師專業交流的平台。他的部落格還獲「台中縣九十五年度教師部落格大賽」第一名。 部落格上練文筆 部落格教學要成功,除了老師的經營外,更需要學生一起投入。 每週,蘇明進利用彈性課程將孩子帶到電腦教室使用班級部落格。使得原本上網只為了交友和打game的孩子,開始學習使用部落格。 蘇明進用部落格教學最大的企圖是幫學生「練文筆」。 有時他請學生將昨天寫的小短文打到電腦上,全班相互觀摩;學校蒐集畢業感言時,他請學生上去留言;有同學生病住院,他發起主題讓孩子表達對住院同學的祝福。 有一次他規劃「地球暖化」的主題,在部落格貼了許多相關影片連結,要學生看完後在回應處留下自己的感想。
不久前,我們完成一個三歲至七歲兒童解決問題的研究,發現大多數三歲幼童可以清楚指出疾病與「傳染」的關係,判斷疾病的成因是什麼。幼兒園的老師說,自從有SARS和腸病毒以後,學校和家裡非常強調「傳染病」,兒童顯然學到了。日常生活中,許多不是刻意安排的議題,孩子也學得到。 孩童在環境中有如此複雜、豐富的知識「輸入」,但是目前出版的兒童讀物,仍以虛構想像的故事類、文學類讀物為大宗。即使是國小課本中,陳述知識的主要文體 「說明文」,都極為少見。這背後可能因為大人本身沒有閱讀知識類「課外讀物」的經驗,或覺得知識的吸收,發生在學校場域、由老師教導即可,以致於無法選擇 或直覺忽略知識類讀物的需求。 優良的知識類讀物,不能只是標注「是什麼」,如圖鑑或百科全書般把現象和名稱對應,而是應該能讓兒童看得懂,並引發兒童對相關領域或知識的好奇,啟動他們更深入的探索。 家長選購知識類讀物時,往往執著於「解答問題」的功能,希望孩子看完書可以把一些物種的命名類別都記起來,才覺得「有用」。其實好的知識類讀物,應該要能 「引發問題」,提供閱讀者探索問題的角度,提供小讀者解答問題的脈絡。例如有人研究諾貝爾獎得主是否都有師生關係,談其中的「師徒」故事,也會是很好的知識類讀本的角度。但重點不是「答案」,而是「問題意識」。
有一位朋友來找我打聽轉學的事,我很驚訝,因為她女兒唸的是私立名校,當年好不容易抽到籤才進去的。當我聽到理由時,更驚訝:居然是因為女兒學校要演話劇,女兒是班上唯一上過表演藝術才藝班的人,竟然未被選上主角,她認為學校不識才、不惜才所以要轉學。 我問她難道沒有聽過「好花還需綠葉襯」嗎?再好的紅花也要綠葉來陪襯才不會單調,演戲是團隊的整體表現,配角也很重要,奧斯卡不是也有「最佳女配角」的獎嗎? 曾經看過一本書,作者說他小時候參加足球隊,第一天練習時,教練空手而來,沒有帶球。小孩子都不解,沒有球怎麼練球呢?一個膽大的孩子問了大家心中的問題:「教練,球呢?」教練說「我們不需要球。」大家更驚訝了,打球不需要球怎麼打?教練問:「打球時,場上有多少人?」一隊十一人,所以總共二十二人。「好,在比賽時,有多少人會同時摸到球?」不論怎麼打,只有一個人手上會有球。「很好,」教練說,「所以我們就要來練習另外二十一個人必須做的事」。 好花還需綠葉襯 打球是個團隊的事,必須每個人都好,比賽才會贏,所以基本功最重要,沒有練好基本功,所有其他花俏的招式都沒用。要打得好,其他的二十一個人都跟拿球者一樣重要,甚至還更重要。作者從教練身上學到寶貴的一課,每個綠葉都站對了位置,好花就突出了。
自從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先生提倡閱讀運動以來,各級學校大力推廣閱讀,相信沒有人會反對閱讀的重要性,也沒人會否定 閱讀的功能。但是,許多閱讀的推動者除了鼓勵讓孩子有機會大量閱讀之外,似乎並未強調閱讀是「文本」和「心智」互動的過程。事實上,閱讀者在追求意義的過程中,心智也獲得了啟發,思考能力得以增長。 那麼,幼兒該如何開始閱讀呢?在教學場域中,「圖書角」是孩子最不會主動參與選擇的地方。對幼兒而言,要進入圖畫書的世界並了解其中意義,門檻較高,遠不如「堆積木」或「扮家家酒」來得自然、生動而有趣,因此要帶領幼兒進入圖書,喜歡圖書,非得靠成人的參與和協助不可。 然而成人在參與過程中,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圖畫書,才能啟發孩子的心智呢?首先,故事必須有趣。「有趣」是指故事內容合乎孩子的生活經驗,反映生活的點點滴 滴,創造出另一個生活空間,讓孩子在其中探索。孩子在閱讀或是聽故事的過程中,抓取故事情節中與其經驗相關的部分,進行推論,追究可能,進而營造了另一個思考的空間;也就是這個思考空間,啟發了孩子的心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