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閱讀動態
偌大的會議室裡,擺滿了一箱箱來自各出版社寄來的新書,一旁傳來熱烈討論的聲音:「我覺得這本書故事很好,可以選!」「這本適合共讀,我建議放在書車上。」「這本書原文非常有趣,但翻譯得不是很精準,要再考慮一下…」
選書委員們從一千多本的書堆中挑選,逐一仔細翻閱、彼此討論意見,最後共同評選出100本當年新出版,預定在新學年開學時送到偏遠地區學校的好書,這是我們熟悉的「百本好書」選書場景。
然而,今年因防疫考量,選書委員無法齊聚一堂,要怎麼如期展開選書會議,讓好書能及時在開學時送到孩子們手上?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於每年暑假舉辦「百本好書」選書大會,邀請各大出版社共襄盛舉,提供當年度全新出版童書參選。(羅儀修攝)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推動「希望閱讀」計畫已邁入第18年,每年認養200所偏遠地區學校,於開學時贈送當年最新出版的100本好書,讓孩子們年年都有新書可讀。
希望閱讀自2004年啟動,每年認養200所偏遠學校,帶領孩童親近書本,用閱讀,為孩子搭一座通往世界的橋樑。這樣的基礎,為偏鄉孩子的成長提供了什麼樣的養分?
七月起,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推出【希望同學會】專欄,邀請畢業於希望閱讀聯盟學校的大孩子們,分享他們後來的歷程,換他們說故事給你聽。
吳沁縈(左)小時候受惠於希望閱讀,如今化身希望閱讀活動志工,帶給偏鄉小朋友豐富的學習之旅。(吳沁縈提供)
【希望同學會】的第一位大孩子,是來自雲林縣口湖鄉的吳沁縈。
10年前,小學時的她,珍藏著希望閱讀的閱讀獎勵品,至今仍捨不得用;
10年後,大學時的她,成為希望閱讀的活動志工,帶給偏鄉孩子最精彩的體驗。
1981年,在創刊的第一年,《天下雜誌》提出「人力即國力」的主題,呼籲各界在關注國家競爭力之際,更要重視未來人才的培養。1996年開始,《天下雜誌》製作「海闊天空」教育特刊,每年根據國際趨勢與台灣需要,企畫製作教育專題,持續為台灣教育提出新觀點與新視野,全面深度探索教育體系的運作與管理,為台灣的希望工程開啟一扇世界的窗。
為了更積極參與關懷社會,實踐企業對社會的公民責任,《天下雜誌》更於2002年夏天,成立「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希望用熱情點燃社會對教育的參與,用行動實踐教育改革的理想,承接每年以教育議題關懷台灣的教育特刊模式,發揮媒體的力量幫助台灣向外看,不僅借鏡國際教育改革的經驗,幫助台灣向內整合教育資源,搭建溝通橋樑,帶動台灣關注社會的角落,重視教育的力量。
2004年,有鑑於世界各國紛紛以推廣閱讀來打破先天或後天的不平等。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結合多家標竿企業,共同啟動「希望閱讀」計劃,期盼藉由推廣閱讀的習慣,幫助下一代建立終身學習的基礎。每年認養200所偏遠學校,帶領孩童親近書本;用閱讀,為孩子搭起一座希望之橋。
17年下來累計捐贈超過34萬冊最新出版的優良兒童讀物,並每年發行閱讀護照及閱讀獎勵品。四台閱讀巡迴專車跑遍了台灣整整181圈,2013年更啟動「希望閱讀數位書車」巡迴偏鄉,縮短城鄉數位落差。
一個封存了三年多、破舊不起眼的紅包,卻蘊藏著偏鄉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的無私友愛,以及陪伴與守護的師生之情…
(取自陳美珍老師臉書)
六月,畢業時節。屏東縣泰武國小老師陳美珍的一則臉書貼文,短短幾行字道出了一位小女孩無私付出的友愛情誼,引起許多人留言迴響。
三年前,陳美珍在擔任三年級班導師時,一位女學生郭學莘在得知班上兩位同學因家境之故,無法參加校外教學,便主動把剛領到的壓歲錢捐出來,希望全班都能一起去旅行,一同搭渡輪到小琉球玩。
郭學莘不知道的是,這個「一個都不能少」的心願,陳美珍早已幫她實現,為那兩位孩子繳了旅費,全班一齊成行。為了不辜負學莘的美意,陳美珍把這個愛心紅包珍藏起來,並在背面寫滿了肯定和鼓舞的話語。三年來,它一直收在陳美珍的書包裡,每天跟著她上下班,在學莘畢業的這一天,原封不動地還給了她。
全國停課第一天,呂家賢馬上打電話到每個學生家裡。這個偏鄉部落小學,遠距上課對師生都是重大考驗,他卻讓全班22名學生上線,一個都沒少,交作業比率百分百。他怎麼做?
南投信義鄉人和國小老師呂家賢,錄教學影片給學生看,用活潑內容和簡易的遠距方式,讓部落孩子停課不停學。(劉婉柔攝)
5月19日,因新冠疫情告急,全國各級學校停止到校上課的第一天,各地的家長、老師、學生陷入一片混亂。
遠距教學啟動了,但許多學生登不進虛擬教室、找不到麥克風開關,有些學校乾脆宣布線上教學先暫緩,學生改自學。
位在中央山脈山腳下,陳有蘭溪與濁水溪交會處的一個布農族部落,年輕的信義鄉人和國小二年級班導呂家賢,停課當天的一大早,就拿著學生名冊,一個一個打電話。
他的班上有22個學生,沒有一個家裡有平板電腦、家用電腦。家長大多白天外出打零工,晚上才回家,有些甚至由不識字的祖母隔代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