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數位學習已是新一代必備的能力,如何培養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能力,這個時代的學習,是長了翅膀的學習。
哈佛大學有史以來最熱門的通識課程,是由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主持、曾創下超過一千人同時修習的政治哲學課「Justice」(正義),這門一學期十二堂的課,已被放在Youtube上公開分享,只要滑鼠一點,天涯海角都能聆聽。
想要聽麻省理工學院(MIT)著名的商學院教授韓德森(Rebecca Henderson)講述為何企業能長青的「Advanced Strategy」(前瞻策略),這兩年來,在MIT開放式課程網頁(MIT OpenCourseWare)就能跟著上課、看到課程筆記和作業,而且還不用繳交每年超過五萬美元的MIT高昂學費。
過去,在頂尖學府上課是少數天之驕子的權利,但現在,讓知識與想法自由、免費地傳播,已是許多人致力的目標。「全世界愈來愈多大學將課程放到網路上,『開放式教育』(Open education)毫無疑問已是未來趨勢,」《紐約時報》指出。
功課可以培養自主學習習慣和時間管理技巧,但太多的功課會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到底要不要做功課?做多少功課?孩子的家庭作業引發全世界大人的論戰。
孩子的功課已經引起全世界大人的關注。家長、老師、教育專家都不約而同的開始思考,佔據孩子課後生活極大部分的功課,到底所為何來?日本、德國、美國主流雜誌都曾以「功課吃掉我的家庭」、「寫功課如何不生氣」等封面故事大幅報導學校功課引發的種種問題。美國各級學生自從各州實施標準測驗,以及為申請名校,也感受到愈來愈重的課業壓力和考試成績,家長老師們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的教育線上討論區,對於功課的抱怨、疑問、困擾總是琳琅滿目。
為什麼現在對功課的討論愈演愈烈?因為二十一世紀對學習的新定義和需求,已經讓仍停留在十九世紀的功課類型顯得捉襟見肘。
美國在各級學校設立專業的「閱讀教師」和「閱讀教學專員」, 也培養社會、自然、體育、美術等其他領域的教師都具備閱讀教學技巧,讓閱讀的學習無所不在。
(黃明堂攝)
閱讀能力低落的問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國,也普遍存在於各級學校。為了拯救英文閱讀力,美國近年來致力於閱讀教育的發展,不少構想和創意值得台灣借鏡。
貧富差距一直是美國社會的主要挑戰。富裕人家的孩子上幼稚園前就學習認數字、背單字,上小學前已經能跟父母一同閱讀簡單的童話書;許多貧窮人家的小孩即使上了小學,連二十六個字母都認不全,長時間工作和教育程度偏低的父母無法在家中提供學習環境。這些小孩在起跑點上已經輸了人家一大截,且差距持續擴大,幫助他們迎頭趕上的重任就落在學校老師的肩上。
台灣各縣市的閱讀現況為何?閱讀的本質、閱讀的樣貌該是什麼? 哪些觀念需要再釐清?做法可以如何更精進?
針對25縣市政府所推薦的「閱讀典範教師」,長期研究閱讀的專家柯華葳教授,就「典範教師」提供的教案進行講評,並提出她對目前台灣各地推動閱讀的看法與憂慮。
這次各縣市的閱讀典範教師選拔,讓我們看到閱讀課程的現況,也看到各縣市的進展和資源處境的不同。
有些區域例如雲林縣,還在初始的「布置環境」階段,閱讀的推動尚在做初期的閱讀角落、買書等等。大多數的縣市都已經開始把閱讀融入課程,更積極的如台北、桃園等縣市,開始有專任的「閱讀教師」。
這次評選的單位是各縣市教育局,選拔的標準不一。就我看來,老師的熱情與努力都值得肯定,但課程的內涵,則有需要更進一步討論、釐清。
好的閱讀課程規劃,值得鼓勵的標竿教學,應該符合五個標準:
一、老師在閱讀課程中,是否讓學生學到新東西,開拓學生知識的視野。
但這「新東西」要排除修辭和譬喻這類,語文課已經反覆教授、可能妨害學生閱讀興趣的「障礙」。
因為當學生還沒有「開始」閱讀,他還沒有看到「整體」,你就讓他一直針對修辭、譬喻等細節做反覆練習,其實很容易扼殺了學生對閱讀的看法和興趣。
教出閱讀與寫作力,是提升語文能力、乃至於所有能力的重要指標。在政府帶頭推動閱讀這麼多年後,台灣的校園有什麼改變?國語文教育下一步該怎麼走?
(邱劍英攝)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這個在閱讀研究和文獻中相當著名的「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在台灣M型社會中作用逐漸增強,學生學習各科領域成就的雙峰漸漸明顯,並開始向兩極移動。
「國語文學不好,其他科目的學習都會受到影響,」淡江中文系教授曾昭旭強調,國語文與數學是中小學最重要的兩個科目,國語文又比數學更重要,國語文是學習各個學習領域的總基礎。
閱讀和寫作成為學校教育的新元素,逐漸引發學校和老師對圖書館認知、課本課程的設計、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網路科技運用等開始新的思考與做法。
班級閱讀活動該如何推動?帶領過程中可以掌握哪些技巧?喜歡和孩子玩成一片、任教於台中縣大元國小的老師蘇明進,分享他從四個層面去進行閱讀活動的經驗。
翻開孩子潘潘的聯絡簿,映入眼簾的是她急欲分享的喜悅心情:「老ㄙㄨ,跟你說哦,我這個星期,已經看了三本優質好書了,這三本書都好好看!我發現書真的超好看的,我下次一定要看更多書......」
孩子能這麼享受閱讀所帶來的樂趣,真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我想,這也是每一位努力推動閱讀教學的老師,最想得到的甜蜜回饋吧!
我自己在班上很努力的推動閱讀教學,因為我知道在國語授課時數明顯不足的情況下,唯有「閱讀」和「寫作」,才能統整孩子腦中的語文知識,讓孩子的語文能力不至於下降得太多。
不過說真的,「讓孩子愛上閱讀」這件事,並不會憑空出現;得靠老師的規劃與引導,才會有所成效。班級裡的閱讀活動該如何推動呢?通常我在班上,會分成四個層面來進行,包括:
你還記得自己認識的第一個字嗎?對台灣的學生來說,學習拼音ㄅㄆㄇ是進入文字領域的第一道門,然而,同樣使用正體中文的香港小學生卻直接識字讀書,這種學習方式,看起來是否不可思議?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謝錫金說,這種識字法不但有效,而且能學得更多、更快。
研發「綜合高效識字法」的港大教授謝錫金說,從前的中文識字教育強調寫字,卻忽略認字的重要性。「識字,要從認字開始。」謝錫金解釋,識字3步驟:「認字、寫字、用字」,認字必須透過大量閱讀,過去的教育強調寫字的筆順與結構的正確,卻也限制了學習的數量。
複雜的字 非常難忘
「綜合高效識字法」強調大量閱讀,讓學生提前閱讀「難」字。他解釋,低年級學習認識複雜的字,但是不學寫字,以圖像方式記住字的形狀。比如「龜」,非常難寫,但是很容易記住,低年級學生了解烏龜的意思與發音,再連結字型,以後看到「龜」字,腦中就可以產生連結,雖然不會寫,但是絕對很難忘掉。
謝錫金指出,設計課程應先教生活中常用而筆劃多的字,但是練習書寫的字,筆劃愈少,愈容易抄寫,應讓初學習寫漢字的學生先寫筆劃少的字,以免減低學習興趣,筆劃多的字則減低抄寫數量,減少壓力。同時,一篇課文的字不必一天學完,不要揠苗助長。
「吐瓦魯、吐瓦魯,歡迎、歡迎、歡迎!」熱鬧的打擊樂與孩子的呼聲,台灣邦交國吐瓦魯總理葉雷米亞昨天在台北市平等國小,向孩子訴說全球暖化對吐瓦魯的威脅,希望台灣政府能為減少溫室氣體盡力,幫助吐瓦魯免於沉沒。
吐瓦魯位於南太平洋,如長蛇般的島國,全島面積約26平方公里,全國人口僅有8千人,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少的國家。由於地勢極低,近年溫室效應造成海平面上升,吐瓦魯深陷於海水淹沒的危機中。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凌爾祥表示,天下雜誌日前出版《日漸沉沒的樂園─吐瓦魯》一書,作者山本敏晴走訪世界各國,詢問6歲以下孩童:「妳們心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在吐瓦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是她們美麗的沙灘,但她們的寶貝卻即將被海洋吞沒。
吐瓦魯幾乎沒有天然資源,主要收入來自國外援助。產業雖有捕魚業及旅遊業,但因地處遙遠,每年只有少數旅客到達;當地的沙灘是島上每個孩子的集體記憶。葉雷米亞還記得,16歲時的海灘既大又美麗,但近年全球暖化使海岸線緊縮、被侵蝕,就連植被也遭到破壞。
吐瓦魯在各種國際會議上提出援助的請求,希望各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減緩吐瓦魯被海淹沒的可能性,但危機依舊存在。平等國小的小朋友在聽完葉雷米亞的分享後,分別提出降低暖化的點子。
閱讀,是自學最佳手段…大家都同意要『教學生釣魚』,一樣的,我們要『教學生閱讀』。但仔細思量起來,閱讀的釣魚方法是什麼?我們這一次在香港教室裡看到了。
——柯華威老師
走進香港播道書院二年級語文課教室裡,第一個令人感到好奇的是,這堂課由兩位老師一起教。校長盧偉成解釋,在播道每個年級中,會有一班由兩個老師一起教,一方面讓資深老師可以帶領新的老師,一方面也讓他們有互相學習的機會。
課堂一開始,老師讓學生兩人一組合作完成一張學習卷。一位學生從書中找答案,另一位則把答案寫下來。教室裡,只見學生非常專心地討論作答。
接著老師開始進行一段QA,問的是書中相關的內容。若是一個題目出現不同答案,例如,「你看到的魚缸是用什麼做的?」有學生說:「塑膠」,有學生說:「玻璃」,這部份課文中並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學生透過看插圖與日常生活經驗去判斷,所以會有不同答案。當答案不同的時候,老師會進行討論。討論的目的,是希望學生不只能閱讀文字,也能從圖畫與相關文字中去推測答案,並讓學生了解,很多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
台灣閱讀教育推了六年,但根據《親子天下》最新的國中閱讀大調查發現,25%的學生看一本純文字的課外書會感覺吃力,最常看的是漫畫書;除了學生,連老師都不會用圖書館。我們的少年閱讀學習出了什麼問題?
閱讀能力,是自學的最佳手段,《親子天下》針對國一到國三的學生進行「自學力大調查」,結果發現,國中生的閱讀能力和興趣都有待加強。近四分之一的國中生,閱讀一本純文字的課外書會感覺吃力,超過四分之一的學生,「從來不會」主動到圖書館借書或找資料;經常看課外書的國中生比例只有四成,而且年級越高,經常看課外書的比例越低。只有不到三成五的國中生回應,當自己未來不是學生的時候,還「經常會」看書。
從2002年曾志朗擔任教育部長,開始在學校推動閱讀至今六年,我們少年的閱讀學習,出了什麼問題?
為了了解教學現場實況,《親子天下》針對國一到國三的學生,也是九年一貫課程下長大的孩子,進行「自學力大調查」,同時也調查國中導師的看法和評估。調查中針對自學力的各個面向,如閱讀的能力、興趣和習慣,以及主動蒐集資訊、理解和摘要文章的能力、做筆記的能力等,進行學生和教師的意見調查,結果發現,升學壓力大、一切向考試看齊的國中階段,自學力的各個層面反而不足,尤其在最重要的閱讀能力部份,更顯得基礎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