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最新的PISA成績於2013年底公布,3大項目的前5名幾乎由亞洲國家包辦,這結果除了讓西方國家視為警訊外,也透漏了哪些重要訊息?
2013年底公布的「201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成績,在全球六十五個參與國家中,數學前五名全部是亞洲國家,分別是上海、新加坡、香港、台灣和南韓。成績一公布,再度引發西方國家的激烈討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PISA計畫負責人安卓.施萊瑟(Andreas Schleicher)對西方國家提出警告:「英國、美國和西歐國家普遍成績都落在中等和待加強,西方國家不能繼續認為,亞洲國家就是『會考試』。」
PISA每三年一次的國際評比,深深影響各國教改方向。過去十年,PISA儼然成為全球教改的溫度計。評量拔得頭籌的國家,立即成為教改典範。
剛開學的校園,多數學生還在懷念寒假,慵懶的托著下巴聽台上老師講得口沫橫飛,但鍾昌宏的學生卻摩拳擦掌,還不到上課時間就急著走進教室,他們興奮的清點道具、討論上台報告的內容。
鍾昌宏,一個將代表台灣在美國翻轉教育年會發表的老師,有六年的翻轉教育經驗。個子不高,戴著眼鏡,混在學生群中經常讓人誤認成國中生。他輕鬆的走進教室,插上電腦投影,只說了句「好,上課了」,學生就全部正襟危坐。
但這趟生物之旅的主角是學生。
上台發表和提問成為平時成績
在這堂討論「生殖」的課,有九組要上台介紹不同的生殖方式。有學生用撲克牌解釋細胞分裂,或帶來「發霉的橘子」解釋孢子繁殖。另一組則是讓瘦小的同學先躲在體型比較壯碩的同學後面,再從側邊探出頭,演出「出芽生殖」。
以前老師在教室裡,一次講課給幾十位學生聽;現在雲端上,一堂熱門的課,動輒數萬人一起註冊、一起學。過去想要跳級念書,得要經過層層考核與認可;現在只要想學,一流大學名教授的課,網路雲端上隨時隨地任你選。
自2012年起,由名校結盟的巨性開放式線上課程(MOOCs,台灣譯為磨課師)如 Coursera、edX等翻轉了課堂,啟動教學、學習形式的質變。線上課程的彈性學習時間與即時反饋的兩大特質,開啟了邊練邊學的做中學風潮。
更重要的是,「高品質的線上課程把講課時間轉換成看得見的學習過程。學習者能在過程中檢視自己是否已經學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哈佛大學共同成立的線上學習網站edX的總裁阿加沃(Anant Agarwal)解釋。
「線上教育愈做愈好且有名校背書支持,中、小學和大學教育現場再不翻轉改變,幾十年後,實體大學還會有學生嗎?」阿加沃請大家想像。
韓國從二○一四年起,小學將開始全面採用電子教科書,預計二○一五年國中小學教科書將全面數位化。
面對教改,韓國的策略是用數位科技來翻轉教育。但這不只是一場科技技術的革命,而是從課綱、教學法、教師培訓到學習環境的全面改革。從韓國教育部的名稱「教育科學技術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足以顯見韓國教育的走向與決心。政府從上而下由政策主導,並和民間企業合作,加上家長的力量,三管齊下推動數位學習革命。而老師將是這波教改的靈魂人物。
前韓國教育學術情報院(KERIS)主席,現任韓國成均館大學信息與通訊工程教授的黃大俊,是韓國數位學習推動、改革的先驅者,長期研究如何將科技應用於教育,實踐教育公平的理念。他也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資訊技術小組理事,積極與國際合作,今年他將協助泰國建立數位教室。
黃大俊堅信,運用科技改變傳統教育與學習系統,才能讓韓國教育和學生的「學習力」變得更有競爭力。以下是他去年十二月初來台時接受《親子天下》專訪的內容。
十二月四日,中研院院士曾志朗與新北市教育局長等重要教育界人士,與將近八百位憂心教育的校長、老師、家長等,一同湧入兩層樓高的三和國中大禮堂,把現場擠得水洩不通。
這天,由《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的「二○一三國際閱讀教育論壇」,邀請到韓國成均館大學教授黃大俊,與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理念學校創校者芬柏格(Mike Feinberg),暢談他們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以獨特的教學方式,培養出最具競爭力的下一代。
梳著西裝頭的黃大俊,已為人祖父,但談起數位科技教育時,一點也不老套。
長年推動數位教育普及化的他,一九九八年,受世界貿易中心協會(WTCA)的邀請,設計線上課程。二○○四年,他主掌韓國教育學術情報院(KERIS),推動韓國數位化教育。
現在,他也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資訊技術小組理事。明年,他將前往泰國,協助泰國建立數位教學環境。
韓國力推「智慧教育」
這一趟,黃大俊要分享的是:過去韓國在數位化教育的成績與未來的展望。
九月的上海,天氣和台灣夏天一樣炎熱,隨處可見的摩天大樓,阻擋了風的流動,像把人悶在城市裡。上海在二○○九年首次參加全球PISA閱讀素養測驗就勇奪冠軍,吸引全世界到上海取經,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也在這樣的機緣下,不顧悶熱的天氣,帶著二十名來自台灣偏鄉小學的老師到上海。這些老師都是積極的閱讀推動者,為了爭取到上海參訪,除了書面報告也經過面試甄選,甚至有人自費參加。對於上海,他們或多或少做了些功課,有初步的認識,但是親身走一趟,對照兩岸,還是給他們許多震撼。
第一站 新黃埔實驗學校
新黃埔實驗學校是一所民辦(私立)學校,這裡的孩子都是經過考試篩選的精英。上課的老師孟慧,是有二十年教學經驗的高級教師,觀課現場上的是五年級第一課〈快樂的杉樹林〉。
「輕聲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主要寫什麼?」學生大聲說出投影片上的「自讀要求」後,開始各自朗讀。三分鐘後,後排的學生舉手:「作者以他在杉樹林的生活,回憶他快樂的童年。」回答完問題,孟慧又要學生用看的,「觀察」作者是如何寫杉樹林。全班頓時安靜下來,每個學生用手指著課文,一字一句的在心裡默唸,直到孟慧點了前排的一個女生起來分享她看到了什麼?「作者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來形容杉樹林,」女孩流利的回應。
車子沿著八十號公路,穿越水天一色的舊金山灣,陽光燦爛。我腦中複習著這所奧克蘭KIPP Bridge理念中學的資料:300多位學生中,9成非白人,7成來自低收入家庭。2011年該校成為全加州標準學力測驗績優學校,2013年獲選與Google合作首批平板電腦的教學效果。
所有搭不起來的想像,從踏進簡單明亮的行政走廊就受到震撼。這所學校激發多元的企圖心。榮譽牆上,貼滿畢業校友就讀的高中、大學校旗。另一面牆寫著「Work hard, be nice」的KIPP校訓。管弦樂團的練習還有點走音,音樂劇《美女與野獸》當晚即將開演,空氣中有一種振奮的張力。
發現一:上網自學,孩子愛上學校
這所學校重視每個學生的學習成就。教室大樓三個樓層,一片專注的安靜。四月上旬起,每班已開始加強準備五月初的加州會考。特別的是,每張桌上,除了課本、講義,還放著一台筆記本大小的Nexus7平板電腦。視老師的課程安排,學生可隨時上網自我學習。
七年級數學課,每個學生用完成習題的秒數來自我挑戰。數學很強的荷西連進校內Achievement數學軟體,每做完一題,Nexus上立刻顯示時間,老師一一登錄下來。這份學習紀錄不僅刺激荷西學更快、更好的向上心,全班的學習數據也做為老師未來上課的參考。
拿起手機、平板電腦,輕輕一滑連上全世界,「滑」世代把世界和改變,放在口袋裡。科技,正以超乎你我想像的速度和方式, 改變孩子的生活與學習型態。
對這個世代而言,這是最好的學習時代。
手指輕滑,就能跟哈佛學生上一樣的熱門課程;任何題材只要想學,YouTube上多的是專家、老師;免費合作工作軟體,還能把個人創作分享到全世界。 但是對「滑」世代的父母、老師,這也是最焦慮的時代。拚命追趕,也無法掌握孩子的數位足跡;擔心孩子手指一滑,將世界之惡,帶進客廳和教室。 但不管你喜不喜歡,科技,只會愈來愈便宜好用,這波數位浪潮,擋也擋不住,眼見這回不去的劇變,教育,要如何接招?
《親子天下》決定兵分兩路一探究竟,一組人馬飛到全世界數位學習的領導者──美國取經,另一組則深入台灣在地現場。在美國,我們驚訝的看到政府、民間企業、教育單位聯手,全國總動員的進行一場科技融合教學的實驗。而身為科技產品製造大國的台灣,卻陷入一場政策搖擺不定,教育現場無所適從的卡關窘境。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美國的經驗又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Dr. Sugata Mitra,一位注重實踐的印度教育學家,經過數十年的實地教育試驗,鍥而不捨的研究兒童自我教育能力,運用IT科技輔助,近年來,已取得了驚人的研究成果。
1999年時,Mitra開始著手進行一項他稱之為「牆中洞」的實驗,他跑到印度德里一處貧民窟中,在一面高約90公分的牆上鑿了個洞,並把電腦擺進洞內,幾個小時後,孩子開始聚集在牆邊,好奇地問Mitra有關電腦的問題,但Mitra在表示自己毫無頭緒後便隨即離去,不久,孩子們竟已經知道如何上網,並透過同儕交流,提升使用網路的效率;Mitra接著在距離300哩外一處更與世隔絕的聚落重複先前的實驗,他在馬路旁架設了一台電腦,當他幾個月後回到那兒時,孩子們竟已在路旁打起電動遊戲了!他們還對 Mitra 說:「我們想要更快的處理器,還有一支更好用的滑鼠!」另一則令 Mitra不可置信的是,這些孩子們表示「由於電腦只有英文介面,他們就透過自學學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