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拿起手機、平板電腦,輕輕一滑連上全世界,「滑」世代把世界和改變,放在口袋裡。科技,正以超乎你我想像的速度和方式, 改變孩子的生活與學習型態。   對這個世代而言,這是最好的學習時代。 手指輕滑,就能跟哈佛學生上一樣的熱門課程;任何題材只要想學,YouTube上多的是專家、老師;免費合作工作軟體,還能把個人創作分享到全世界。 但是對「滑」世代的父母、老師,這也是最焦慮的時代。拚命追趕,也無法掌握孩子的數位足跡;擔心孩子手指一滑,將世界之惡,帶進客廳和教室。 但不管你喜不喜歡,科技,只會愈來愈便宜好用,這波數位浪潮,擋也擋不住,眼見這回不去的劇變,教育,要如何接招? 《親子天下》決定兵分兩路一探究竟,一組人馬飛到全世界數位學習的領導者──美國取經,另一組則深入台灣在地現場。在美國,我們驚訝的看到政府、民間企業、教育單位聯手,全國總動員的進行一場科技融合教學的實驗。而身為科技產品製造大國的台灣,卻陷入一場政策搖擺不定,教育現場無所適從的卡關窘境。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美國的經驗又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Dr. Sugata Mitra,一位注重實踐的印度教育學家,經過數十年的實地教育試驗,鍥而不捨的研究兒童自我教育能力,運用IT科技輔助,近年來,已取得了驚人的研究成果。 1999年時,Mitra開始著手進行一項他稱之為「牆中洞」的實驗,他跑到印度德里一處貧民窟中,在一面高約90公分的牆上鑿了個洞,並把電腦擺進洞內,幾個小時後,孩子開始聚集在牆邊,好奇地問Mitra有關電腦的問題,但Mitra在表示自己毫無頭緒後便隨即離去,不久,孩子們竟已經知道如何上網,並透過同儕交流,提升使用網路的效率;Mitra接著在距離300哩外一處更與世隔絕的聚落重複先前的實驗,他在馬路旁架設了一台電腦,當他幾個月後回到那兒時,孩子們竟已在路旁打起電動遊戲了!他們還對 Mitra 說:「我們想要更快的處理器,還有一支更好用的滑鼠!」另一則令 Mitra不可置信的是,這些孩子們表示「由於電腦只有英文介面,他們就透過自學學英文。」
在景氣低迷的2012年,數位科技在教育領域的發展,已經被視為全世界都關注的成長新動能。 今年初,美國歐巴馬政府正式宣布要在2017年底前,全面使用電子教科書。而早在5年前,南韓就向全世界宣告,2015年會完成國小到高中的電子書包(有無線傳輸、輕薄可攜式的學習用電腦)計畫,進入無紙教學。日本也規劃在同樣時程內,讓全國中小學生皆有電子書包配備。 包含世界前三大經濟體美、中、日在內,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國家,都加入這場數位教育競賽,緊鑼密鼓的推動電子書包計畫,將平板電腦引進教室。各國政府毫不手軟砸下數十億的預算,把電子書包計畫當成國家重要政策全面推行。 從2006年擁抱數位教學的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到今年六月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蘋果公司合作建立的線上虛擬大學iTunes U正式開跑——iPad、iPhone使用者可以隨時在數秒之內找到各類學科的專業課程影片,一手掌握近5億份的研究期刊、學校圖書館或博物館的各項資源;不斷演進的資訊教育風景,凸顯這場數位教育革命無可迴避、已成定局。
「學力低下、學級崩壞、逃學、霸凌、校園暴力、我們的孩子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現行的學校教育體制是否已不適合現在的孩子?」 這個問題,是日本許多教師、家長、甚至孩子們心中的疑問。1980年代,因為學歷社會及考試競爭的影響,學校強調填鴨式教育。過分強調成績,卻讓學生漸漸對學校及班級失去歸屬感。「成績高的就是好學生,那我呢?」「為什麼非要我去上學?」「上課學習一點都不有趣。」這樣的想法在學生心中漸漸發酵,更多學生對學校、教師失去信任,甚至放棄了學習。 「21世紀的教育該怎麼進行?21世紀的學校及教師該如何引導孩子學習?」 (陳德信攝) 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佐藤學,從30年前開始提出以「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為目標的教育改革。強調取代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地方、家長及教師須通力合作,建立關注到每個孩子學習的「學習共同體」。 佐藤教授認為,傳統學校教師單方面的授課方式,有以下缺點:
2月7日是英國文豪查爾斯‧狄更斯200歲誕辰紀念日,英國各地均展開盛大的歡慶活動,包括在他出生的街道以及下葬的西敏寺均有相關的慶典。 為狄更斯作傳的知名傳記作家Claire Tomalin認為狄更斯的作品,如雙城記、孤雛淚等鉅作,仍然可以做為21世紀英國的寫照,包括顯著的貧富差距、經濟低落等現象,這些作品在今日仍然值得一讀再讀。 但是她同時認為,現在的英國學生專注力太低,以致於無法閱讀狄更斯的經典作品。 英國學校大臣尼克‧吉伯(Nick Gibb)表示,科技的持續進步並沒有解決英國學生閱讀及寫作的問題,尤其在資源最缺乏的區域。太多學生在結束學校教育時仍缺乏最基礎的技能。 快樂閱讀需要最基本的閱讀能力 閱讀研究數據顯示,目前,約有六分之一的國小學童畢業時閱讀能力不足;約有十分之一的11歲男孩閱讀能力僅有7歲的程度。約有六成來自最貧窮區域的14歲男孩沒有基本的閱讀能力。根據一項國際報告,英國約有四成的青少年從來沒有享受過「快樂的閱讀」(never read for pleasure)。
研究指出,縮小班級規模和制定家庭作業,對於提升學生學習程度,其實並沒有太大幫助。相反的,將注意力放在給學生有效的回饋,才能提升學生表現。 一般人都認為縮小班級規模和制定家庭作業,是提升學生學習的好方法。在英國也有將近73%的老師認為縮小班級規模是前三項最重要的事情;而有將近一半的老師認為要聘僱更多的老師。 但是,英國德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 由教育慈善組織蘇頓信托(Sutton Trust)所做的最新調查卻指出,縮小班級規模和設計家庭作業,對於提高小學生課堂學習表現成效不彰。相反的,將注意力放在給學生有效的回饋,才能提升學生表現。 調查指出:「縮小班級的影響並不大,除非班級人數縮小至20人或甚至15人以下」。此外,雇用更多的「助教」在課堂中,雖然對於教師有提振士氣的作用,事實上卻對學生課程表現並沒有太大幫助和影響。 報告中勾勒出一些不需太多花費就可增加學生學習表現的方法。 對老師來說,要提升學生表現,最有效的方法是針對不同孩子給予正向、鼓勵的回饋;給孩子們回饋也比告訴孩子什麼是對或什麼是錯更有幫助。同時,鼓勵孩子時,應該是當孩子完成任務時,給予孩子正面的回饋和鼓勵,而不是單純只是用「乖學生」、「好孩子」…等片段的形容詞來讚美孩子。
推廣晨讀運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圖書資源不足?排不出時間?老師或行政單位不願意配合?學生坐不住?《親子天下》特別募集各種疑難雜症,讓您了解晨讀運動的竅門。 晨讀運動絕非一蹴可幾。透過晨讀種子學校的經驗分享,我們歸納出校方及老師常見的困難,並一一彙整可行的方案,希望有助於學校成功推展晨讀活動。
面對未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身處面試、口試愈來愈重要的潮流中, 世界各國領導人、國際一流大學校長都疾呼:「表達溝通能力是未來關鍵競爭力。」 台灣學生在口語表達上卻有四大病徵類型:沉默羔羊、火星人、裝可愛和驚弓之鳥。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身處面試、口試愈來愈重要的潮流中,如何流暢、明確精簡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順利與人溝通、分享、討論,甚至說服、影響別人,已經愈來愈重要。許多國家也都看到這個趨勢,紛紛透過教育、訓練,加強培養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說:「新加坡國民必須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和正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才能在二十一世紀跟別國競爭。」 哈佛大學前校長德瑞克‧伯克(Derek Bok)提出二十一世紀大學的八個教育目標,其中以「表達溝通能力」最為重要。 環顧世界各國,中國大陸從中小學開始就安排「口語交際課程」,來培養孩子口語表達溝通的能力,尤其在上海世博期間,政府更大力推廣這樣的課程。例如,他們會在課堂上模擬演練,「家裡電話鈴響了,拿起電話該如何有禮貌的回答?」還會設計各種「問路」、「問候」、「辯論」、「討論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實戰演練如何與他人溝通交流。
數位學習已是新一代必備的能力,如何培養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能力,這個時代的學習,是長了翅膀的學習。 哈佛大學有史以來最熱門的通識課程,是由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主持、曾創下超過一千人同時修習的政治哲學課「Justice」(正義),這門一學期十二堂的課,已被放在Youtube上公開分享,只要滑鼠一點,天涯海角都能聆聽。 想要聽麻省理工學院(MIT)著名的商學院教授韓德森(Rebecca Henderson)講述為何企業能長青的「Advanced Strategy」(前瞻策略),這兩年來,在MIT開放式課程網頁(MIT OpenCourseWare)就能跟著上課、看到課程筆記和作業,而且還不用繳交每年超過五萬美元的MIT高昂學費。 過去,在頂尖學府上課是少數天之驕子的權利,但現在,讓知識與想法自由、免費地傳播,已是許多人致力的目標。「全世界愈來愈多大學將課程放到網路上,『開放式教育』(Open education)毫無疑問已是未來趨勢,」《紐約時報》指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