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國語文課程常被誤以為無實際用途。但根據台師大針對21歲至60歲民眾調查顯示,高達九成五民眾認同國語文是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的基礎,超過九成民眾認為會影響「人際關係」與「職場表現」,同時民眾也希望國文課程能增加更多口語能力的培養。
紙本書與電子書各擅勝場的時代來臨,習慣用紙本書培養孩子閱讀力的大人們,要怎麼因應呢?紙本書與電子書各有千秋與不同的缺點,可以相互為用,也有共通、更重要的原則⋯⋯
「三千萬字計劃」創辦人丹娜.蘇斯金博士提出,孩子不是生來聰明,而是透過大量親子對話而變得聰明。只要掌握三個簡單的親子對話互動方式,每位爸媽都可以創造豐富的早期語言環境。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重要、最美好的事,就是與他們親密交流、好好說話。無論貧富,父母或許很難想像,正向的親子對話,其實就是孕育與促進孩子大腦發展的那把鑰匙。而增進父母與孩子語言互動的質與量,不必花一毛錢,不必假以外求,只要知道方法,每個人都做得到。  
父母的語言,對嬰幼兒有強大影響力。從出生第一天,父母就該開心的和寶寶雙向對話,而非單向訓話,父母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和傳遞的情感,有助寶寶大腦發展,影響未來的學習。嬰幼兒的父母別小看自己的影響力。光是經常開心的和寶寶互動、「講話」,使用的語言和傳遞的情感,就能幫助寶寶大腦發展。父母的語言,能塑造寶寶強大的學習腦。根據美國研究,家中親子互動的質和量,會影響孩子4歲時對語言的掌握和理解,差距可達3000萬字。
經歷兩年疫情衝擊,111年全民閱讀力復甦,全國公共圖書館一年借閱總量創下歷年新高,電子書與網站使用成長更明顯,越來越多民眾使用「無接觸式服務」。教育部政務次長林明裕說,今年將努力提升學校購書預算,絕不低於110年每人平均的150元。國家圖書館今天(3/29)公布「111年台灣閱讀風貌及全民閱讀力分析報告」,國圖館長曾淑賢表示,111年民眾逐步與疫情共存,圖書館服務回歸正常,全國民眾進入各地圖書館超過8631萬人次,比110年成長47.3%,全年借閱總冊數更創歷年新高,超過9311萬冊,也比110年成長33.4%,網站資源使用率則成長20.3%,總計全年民眾利用圖書館網站資源,已超過6億6千萬次。
108課綱以「自發」、「互動」、「共好」為核心精神,希望能培養孩子成為能「自動好」的終身學習者,同時也是能迎向未來的世界公民。教育部長潘文忠接受《親子天下》專訪,解析「共好」的內涵,以及如何能在生活與學校中落實。最初規劃108新課綱,我們從教育本質、學習者的角度來思考,期待培養未來的社會和世界公民,該如何在過程中學習、在大環境中彼此共好,因此「自發」、「互動」、「共好」成為新課綱的核心素養。
能讀和讀懂差別在哪裡?閱讀習慣和有品質的閱讀怎麼衡量?3C產品真的是閱讀習慣的殺手?國際素養協會執行總監瑪西‧克雷格‧波斯特來台演講以家長身分呼籲,強迫青少年放下手機不是辦法,要成為孩子使用多元閱讀媒介的典範!閱讀理解、科技生活等等百百種的問題不只是教育者、家長心中的矛盾,也是國際素養協會(International Literacy Association,前國際閱讀協會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近年來不斷省思的議題,國際素養協會執行總監瑪西‧克雷格‧波斯特(Marcie Craig Post)受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之邀來台分享,他們回顧過去60幾年協會的累積,決定更改協會名稱重新調整目標的實質行動,從識字、閱讀到素養,呼籲全球不同地區、跨層級的教育體系,重新檢視我們對於閱讀(Reading)、對於學習的看法。
全球學生在 PISA 中比閱讀、數學、科學、全球觀、心理健康⋯⋯接下來,還要測抽象的創造性思考?OECD 已經公布了測驗的方法跟相關內容,更重要的是,也告訴了我們,人人都有創造性思考力,以及可以怎麼幫助孩子找到、激發這種天生的超能力!OECD 針對全球15歲學生進行的 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比),向來是各國教育界人士關注的焦點。從2000年以來的第一次評測起,測了閱讀、數學、科學、全球素養、心理健康⋯⋯範圍愈來愈廣,也包含愈來愈多抽象、但重要的教育議題。下一次,要推出什麼新領域的評測?答案是,很多人難以想像、不知從何教、如何測的創造性思考(Creative Thinking)!
如何幫助提升孩子的閱讀力?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員李佳穎、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曾世杰、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林珊如等超過20名學者,出席於11月18日舉行的「2022柯華葳教授兩週年紀念研討會:語言、語文、閱讀」。
少子化趨勢下,未來人才的樣貌為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養該做出哪些因應策略,才能幫助孩子適應未來? 少子化之下,未來勞動力人口必然短缺。《親子天下》訪談教育部長及多位企業先進、大學校長,勾勒未來人才的樣貌,提供家長建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