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CNN分享9種終生受用的親子共讀技巧,陪孩子愛上閱讀,享受親子閱讀的好時光。有時孩子只是因為讀了本科幻小說,就打開對宇宙萬物的眼界和想像;有時是因為老師推薦的優良讀物,讓孩子心中湧進許多靈感與書寫的樂趣;有時是爸媽與孩子分享自己喜愛的作品,提升孩子對閱讀的鑑賞能力,閱讀的好處從「愛上閱讀」開始。
爸媽或許不知道,閱讀也有發展階段,了解每個階段的發展目標,才能在陪伴孩子閱讀時,協助他從閱讀跨越到思考。黃媽媽十三歲的兒子不久前才聊起:「媽,你記得我可以自己看書的那一天嗎?是小二那年的十一月十七日。」她當然記得,那天她幾乎喜極而泣。當年兒子已經上小學、學完注音,同學也都開始自己看書了,兒子還每天央求媽媽唸書,叫他自己看,他都推說:「不要,你唸嘛,我自己看很慢。」她常常唸到聲音沙啞,心裡想著:「到底要唸到哪一天?」
教孩子識字、能讀,不代表就是培養了他們閱讀的興趣,真的能打開書中的大千世界,享受閱讀的益處。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學者分享經驗,教老師與父母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
討論方式的學習比老師單向給知識更能讓孩子印象深刻,只是該怎麼問?討論些什麼?可不是發散式的聊,都是需要經過老師設計的。過去老師回饋給學生的方法,就是努力將自己個人的閱讀心得與收穫全部說出來,期待學生能夠吸收。然而根據課後評量的結果,發現整堂課都使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差。
傳統擺放與整理書籍的方式,悄悄地限制了孩子的閱讀範圍和成長。換個方式,讓孩子也能自己「策展」要讀什麼書,而且會讀更多、讀更廣,讓大人驚艷。
坐不住、拖拖拉拉、功課寫超久、寫字就手痠,許多看似分心的行為,其實是因為孩子的「身體能力」不佳,也許不是孩子過動,而是我們偷走了孩子可發展身體能力的遊戲。
大家都認同,親子共讀可以刺激孩子的思考與溝通能力,讓他們學到更多。不過,研究發現,親子共讀能否發揮效果,關鍵在於大人是否問對問題。事實是,大人往往太小看孩子,或是常問些不用大腦的問題。你也犯了一樣的錯嗎?
你、或是孩子,有多久沒拿起一本書好好讀了?向來鼓吹閱讀的《紐約時報》教大家怎麼好好「活讀書」,一天一個簡單訣竅,跟孩子一起收心、紓壓、變聰明,迎接新的學習!長假之後,該怎麼帶著孩子收心,接軌新的學習呢?《紐約時報》推出讓人變聰明的閱讀術,每天分享一個重點、循序漸進,不僅教大家閱讀與思考的技巧,還教大家怎麼訂閱讀計畫,獲取更多閱讀的好處。例如,增進專注、更有同理心與創造力。尤其,根據英國的研究,閱讀比散步、聽音樂、喝茶更能達到舒壓的效果。
不管會不會注音,學前一定要開始培養親子共讀的習慣,因為透過指讀的引導,孩子一樣可以認字。而研究也顯示,家庭閱讀活動才是長遠影響孩子國語學業成就的關鍵。儘管學前要不要讓小孩學注音,學界目前沒有定論,但專家學者們一致的看法是:不管會不會注音,學前一定要開始培養親子共讀的習慣。研究也顯示,家庭閱讀活動才是長遠影響孩子國語學業成就的關鍵。長期投入閱讀研究的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張鑑如表示,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能帶著孩子指讀繪本,把看到的字唸出來,家長等於取代了注音符號的角色,協助把看到的字形與字音、字義連結在一起,進入認字;而當孩子有足夠的文字經驗,會累積一定的字彙量,上小學再系統化的學習注音符號就不用太緊張。
台灣的國小、國中階段,英語學習較重視讀、寫能力。但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發現,英語的口語表達能力比讀寫能力更重要!因為英語口語表達更能訓練邏輯力與數學,未來在職場上機會較多,也更有競爭力。文字、語言是連結個人和所處世界重要的媒介。《世界經濟論壇》在9月8日國際掃盲日(International Literacy Day)提出呼籲,除了學習如何閱讀、算數能力之外,「口語表達」同樣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經研究結果顯示,口語表達能力完整的孩子,不只在數理與讀寫上有突出的表現,他們更勇於扮演領導的角色,因此在職涯發展上擔綱要職的機率比起他人往往高出許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