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討論方式的學習比老師單向給知識更能讓孩子印象深刻,只是該怎麼問?討論些什麼?可不是發散式的聊,都是需要經過老師設計的。過去老師回饋給學生的方法,就是努力將自己個人的閱讀心得與收穫全部說出來,期待學生能夠吸收。然而根據課後評量的結果,發現整堂課都使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差。
坐不住、拖拖拉拉、功課寫超久、寫字就手痠,許多看似分心的行為,其實是因為孩子的「身體能力」不佳,也許不是孩子過動,而是我們偷走了孩子可發展身體能力的遊戲。
大家都認同,親子共讀可以刺激孩子的思考與溝通能力,讓他們學到更多。不過,研究發現,親子共讀能否發揮效果,關鍵在於大人是否問對問題。事實是,大人往往太小看孩子,或是常問些不用大腦的問題。你也犯了一樣的錯嗎?
你、或是孩子,有多久沒拿起一本書好好讀了?向來鼓吹閱讀的《紐約時報》教大家怎麼好好「活讀書」,一天一個簡單訣竅,跟孩子一起收心、紓壓、變聰明,迎接新的學習!長假之後,該怎麼帶著孩子收心,接軌新的學習呢?《紐約時報》推出讓人變聰明的閱讀術,每天分享一個重點、循序漸進,不僅教大家閱讀與思考的技巧,還教大家怎麼訂閱讀計畫,獲取更多閱讀的好處。例如,增進專注、更有同理心與創造力。尤其,根據英國的研究,閱讀比散步、聽音樂、喝茶更能達到舒壓的效果。
不管會不會注音,學前一定要開始培養親子共讀的習慣,因為透過指讀的引導,孩子一樣可以認字。而研究也顯示,家庭閱讀活動才是長遠影響孩子國語學業成就的關鍵。儘管學前要不要讓小孩學注音,學界目前沒有定論,但專家學者們一致的看法是:不管會不會注音,學前一定要開始培養親子共讀的習慣。研究也顯示,家庭閱讀活動才是長遠影響孩子國語學業成就的關鍵。長期投入閱讀研究的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張鑑如表示,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能帶著孩子指讀繪本,把看到的字唸出來,家長等於取代了注音符號的角色,協助把看到的字形與字音、字義連結在一起,進入認字;而當孩子有足夠的文字經驗,會累積一定的字彙量,上小學再系統化的學習注音符號就不用太緊張。
台灣的國小、國中階段,英語學習較重視讀、寫能力。但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發現,英語的口語表達能力比讀寫能力更重要!因為英語口語表達更能訓練邏輯力與數學,未來在職場上機會較多,也更有競爭力。文字、語言是連結個人和所處世界重要的媒介。《世界經濟論壇》在9月8日國際掃盲日(International Literacy Day)提出呼籲,除了學習如何閱讀、算數能力之外,「口語表達」同樣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經研究結果顯示,口語表達能力完整的孩子,不只在數理與讀寫上有突出的表現,他們更勇於扮演領導的角色,因此在職涯發展上擔綱要職的機率比起他人往往高出許多。
根據瑞典最新調查,台灣受假新聞危害程度世界第一。數位時代浪潮裡,假新聞滿天飛、海量資訊不斷轟炸,我們如何培養孩子「批判性獨立思考」和「媒體識讀」的素養能力?
張曼娟在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的2016國際閱讀教育論壇,分享自己寫作、教寫作的過程,透過文字,她帶領自己與孩子認識自我、學會敘述表達,更去感知外面的世界。「閱讀把外面的世界放到心靈裡來,而寫作卻是把我們內在的心靈放到世界給別人看。」台灣知名作家張曼娟在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的2016國際閱讀論壇,與現場老師與家長們分享「寫作」和「寫作教育」。
國語文課程常被誤以為無實際用途。但根據台師大針對21歲至60歲民眾調查顯示,高達九成五民眾認同國語文是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的基礎,超過九成民眾認為會影響「人際關係」與「職場表現」,同時民眾也希望國文課程能增加更多口語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