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研究顯示,93%的2歲幼兒天天接觸3C產品,專家觀察,過度過早運用3C的幼兒,容易假性過動。全世界都在推動從零歲開始親子共讀,培育愛學習的腦,用共讀取代3C育兒,要如何做到? 親子共讀其實從零歲就可開始,不僅可提早促發孩子的學習腦,也能讓親子關係加溫。(黃建賓攝) 3C育兒正夯,愈來愈多父母、阿公阿嬤或保母,為了短暫安撫(讓幼兒好好吃飯、安靜搭捷運等),把3C當成解決方法,但後遺症已不斷出現在幼兒園教室和診間裡。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都憂心忡忡。 
11月18日「柯華葳教授逝世週年紀念會」邀請教育部長潘文忠與多位學者,延續柯華葳的學術研究和理想,推動台灣閱讀教育的下一哩路。會中有專家指出,愈頻繁進行親子共讀,愈能提升1歲嬰幼兒大腦預測力,促進孩童語言發展。 (shutterstock) 台灣推動閱讀已經超過20年,從2007年起邁入「閱讀2.0」,閱讀教育更看重策略和方法,幕後推手就是台灣閱讀教育先驅、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榮譽教授柯華葳。國家圖書館與清華大學18日共同主辦「柯華葳教授逝世週年紀念會」,邀請教育部長潘文忠與多位學者,延續柯華葳的學術研究和理想,討論台灣閱讀教育的下一哩路,而最小的閱讀推廣對象是2個月大的寶寶。 
匯豐(台灣)商業銀行(下稱「匯豐台灣」)長期關心兒童教育議題,今年五月底委請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與親子天下針對全台家有七歲以上孩童的家長進行「親子理財觀念大調查」,並針對教師(超過7成為國中小教師)進行「108課綱─金融素養融入教學挑戰大調查」,於6/16(二)發布調查結果。究竟台灣的親子家庭中遇到怎麼樣的理財困擾?教師們在理財教育上共通的難處又是什麼?該如何從家庭、從學校雙軌入手,幫助台灣的孩子從小有正確的理財觀念,金融教育從小做起。
網路世界真假訊息氾濫,該怎麼培養孩子數位素養?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2019國際閱讀教育論壇」邀請新加坡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姚奇儒(Jiow Hee Jhee)、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長鄭國威分享經驗。
柯華葳教授長期研究閱讀能力與識字歷程,也是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台灣計畫主持人,提出閱讀教育新挑戰:面對數位時代,必須積極培養學生在網路大海的自學力,大人必須從信念開始改變,才能帶領學生成為有獨立思考的人。 柯華葳教授。(張適攝) 本文整理自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18國際閱讀教育論壇」演講。 台灣在2004年加入國際「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參與2006、2011、2016年的評量計畫,這個計畫研究各國國小4年級學童的閱讀能力。
芬蘭是全世界圖書館分布最密集的國家之一,全國540萬人口就有990間圖書館,週末許多家庭都在圖書館度過親子時光,加上政府強化閱讀教育,小朋友還沒出生,就會免費發放童謠繪本給孕婦,鼓勵準媽媽從孩子0歲開始閱讀,潛移默化養成對文字的敏感度。 週末一大清早,已經有好多個小身影來這裡報到,爸媽帶著小朋友上圖書館,兒童閱讀區是個待上一整天都不嫌膩的遊樂場,配著玩具唸故事書,給孩子自由發揮想像力,來自台灣的作家凃翠珊在芬蘭一住13年,令人驚訝的是,她5歲大的兒子和書本的第一次接觸,早從0歲就展開。 旅居芬蘭作家凃翠珊:「(政府)希望說芬蘭媽媽從小寶寶甚至還沒有出生,或是剛出生的時候,你就可以對著他開始唸謠,這裡頭就有點像是歌謠,雖然不一定有特別的意義,可是語言的韻律都像音樂一樣,自然留在小孩子的心裡面。」  什麼時候讀書識字才恰當?在芬蘭,年齡不是唯一指標閱讀教育,是潛移默化的養成。孩子就算只是在圖書館裡玩遊戲,激發興趣才是關鍵。 
美國《翻轉心靈》指出,不論是紙本還是數位閱讀,閱讀動機和環境是影響學生閱讀的主要因素。優秀的讀者和文本互動關係是主動而強烈的,其中一個最好的檢視方法就是從側邊筆記開始。 「紙本書是有它的好處的,你可以直接在文字側邊註記筆記,也能輕易地往前翻往後翻,就算無法直接註記,也能用便利貼貼在書籍邊緣,輕易撕取。」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麋鹿林城閱讀專員潘尼頓(Pennington)觀察到,必須要協助學生閱讀數位資訊也能保持專注。 結合紙本閱讀和電子書閱讀效果最佳 學生們需要能夠在閱讀材料上註記和筆記,這樣幫助他們回答考試問題。根據賓州西徹斯特大學(West Chester University)的前瞻研究指出,結合紙本閱讀和電子書閱讀的中學生閱讀理解程度比單純僅閱讀紙本書的學生來的好。 雖然透過鍵盤觸控裝置能幫助學生透過全新的方式學習,透過多元觸控對於閱讀理解能力是否有幫助,目前仍在實驗階段,學生必須要學習新的閱讀策略,以強化他們在新的環境學習。 下一代的閱讀裝置「註記」功能將會更加直覺。
自從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學科的重要性後,修讀人文、歷史和藝術等學科似乎被視為看不到前景的豪奢品。然而,美國《時代雜誌》主編、著名時事評論家法里德.扎卡利亞卻不這麼認為… (stevepb@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最近常聽家長問孩子數理成績表現,也不斷聽到政府、企業都提出擴展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學習的重點計畫(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STEM學科的重要性後,修讀人文、歷史和藝術等學科似乎被視為看不到前景的豪奢品。 美國《時代雜誌》主編、著名時事評論家法里德.扎卡利亞(Fareed Zakaria)在《華盛頓郵報》發表評論,他認為美國教育的前景不應該只侷限在數理科的發展,並提出以下三個論點。
「修讀文學」是為了找尋篇章的深層意義,賞析文學作品時,我們常想窺探文字的底層,領略書表層下的意念。但更多時候,我們多是對著書本想著,究竟可以發掘的有多深,究竟怎樣拈來好主意,寫出好作品? 兩個重要的思考步驟,幫助我們走向正確的方向: 第一步:訓練洞察力 沿著蛛絲馬跡,從多種問題把握其核心的能力,透過觀察,窺探人物角色的表現和行為,發掘出他們真正的情感和動機,見微知著,零碎的碎片加起來,湊成有意義的課題。 例如:《傲慢與偏見》,達西先生公然表達對伊莉莎白的不滿,起初,你可能以為達西先生只是個刻薄的人,不過,運用你的洞察力,你會發現到其他微小的事,達西先生對著伊莉莎白時,雙眼流露的愛意、伊莉莎白在身邊時,達西先生顯得侷促不安,加上達西先生社會地位遠高於伊莉莎白,觀察的出,這當中另有內文,就這個例子來說,洞察力會告訴你達西先生的表現與內心的愛慕之情自相矛盾,因為兩人的貧富懸殊,令他深信兩人的愛情不會開花結果。 思考著這些微小的線索,讓我們洞察到更寬廣的意義,從而在文章探討這本小說當中的表面與真實、財富與社會階層的影響力、以及傾慕與愛戀不可計算的本質,這就是深層意義。 第二步:瞭解複雜性
二○一三年十二月初,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表最新的國際學生評量(PISA)結果,台灣表現有進有退。在閱讀、數學、科學素養三項排名中,分別名列全球第八(進步十五名)、第四(進步一名)、第十三(退步一名)。 PISA開辦十多年,至今已成為全世界教育領域最重要的盛事,國際媒體甚至把它比喻成教育界的「世足賽」。 芬蘭當地報紙,則以「芬蘭的黃金時期已成過去式」,向輝煌的芬蘭教育道別。 台灣推動閱讀見成效 總體來說,台灣的中等學生教育程度,高於OECD平均,但小輸香港、新加坡、韓國;離上海,則有一段距離。 PISA按照得分高低,從最高分等級六到等級一,外加最低分「等級一以下」,共分七等分。分數達到三的學生,一般認為可勝任日常基本任務。 「閱讀素養」是此次台灣學生最亮眼的表現。○九年,台灣的閱讀素養四九五分,還排不進前二十名,這一次一舉攻進前十名,進步的分數,更高居世界第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