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如何幫助提升孩子的閱讀力?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員李佳穎、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曾世杰、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林珊如等超過20名學者,出席於11月18日舉行的「2022柯華葳教授兩週年紀念研討會:語言、語文、閱讀」。
少子化趨勢下,未來人才的樣貌為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養該做出哪些因應策略,才能幫助孩子適應未來? 少子化之下,未來勞動力人口必然短缺。《親子天下》訪談教育部長及多位企業先進、大學校長,勾勒未來人才的樣貌,提供家長建議:
「共讀培養好腦力」,不是宣傳口號,而有認知神經科學實證。台師大和耶魯大學共同研究證實,6個月大的嬰兒,大腦就有預測力,而共讀可強化大腦預測力,並有助未來口語詞彙表達。 親子共讀對嬰幼兒語言發展、情緒、未來學習的深遠影響,已經眾所周知。隨著腦神經科學逐步解密嬰幼兒的大腦活動,「共讀培養好腦力」,更是有認知神經科學實證的說法。
社交情緒學習已是近年來不少歐美小學的必修課,更有研究證實孩子情緒處理得好,就能學得更好。台灣 KIST 學校強調課程養成孩子品格力,採取 SEL 融入教學作催化劑,但理論如何在教學現場落地?KIST 實行了至少3年,大人小孩都能感受到變化。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的2016年國際閱讀教育論壇,邀來國際語言學大師史蒂芬.克拉辛(Dr. Stephen Krashen)談閱讀的力量,克拉辛一再強調,閱讀要是一件沒有束縛的趣事!
孩子升上中年級後,面對文字書興趣缺缺,面對週記、作文都說寫不出來,大人可以怎麼引導?該補習嗎? 升上國小中年級,老師開始給予寫作的作業、任務。每次到了寫週記、寫作文的時間,孩子總是哀嚎「不知道要寫什麼?」歸究主因,就在於「生活經驗太少」,假日都待在家裡玩遊戲,也很少參與家事;談到食物,只知道好不好吃,至於如何挑食材、怎麼烹飪一概不知,於是寫出來的內容平淡無奇、大同小異。 從日常的市場買菜、到假期的各地遊玩,其實都是豐富經驗的方式。光是體驗還不夠,更重要的是事後的分享,鼓勵孩子多觀察、思考,培養對周遭的「感受力」,當腦海有了材料,下筆便不會一片空白了。
讀寫困境猶如一座冰山存在已久,又碰上分心世代,讓兒少讀寫力落差更是明顯。當3C搶走孩子的眼球,我們要用另一種角度看待新世代讀寫力的養成。
OECD的研究發現,3~5歲的孩子怎麼生活與學習,將可以在5歲時預測未來可能的發展。所以教改要提前、學前教育要常常檢討,更重要的是,幼兒學習不是只有閱讀和數學,還要重視社交與情緒技能。
要如何協助我們的孩子迎接新世代的挑戰?數位政委唐鳳接受新書《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作者丘美珍的提問表示,面對變化莫測的未來,心中能容納多方觀點的人,才能對各種出征、妖魔化論述免疫,才能接下未來拋出的各種變化球。以下整理唐鳳第一人稱回答:
許多研究已證實,孩子的閱讀能力將攸關未來的「學習成就表現」,若父母從小跟孩子一起「共讀」,對孩子的大腦的認知發展與語言功能更有遠著的正面影響。但你可知道,親子共讀不只是「說故事」給孩子聽而已,還有極其複雜的關鍵能力需要大人協助孩子發展。 (親子天下提供) 「你們猜猜台灣家長平均一週帶5歲孩子去書店或圖書館3次以上的比例有多高?」幾秒後,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張鑑如接著回答:「只有3成而已,比例真的不高!」而且,隨著孩子的年齡愈小,比例也愈低。 張鑑如曾研究「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的7,000多筆資料,統整出全台2至5歲幼兒的閱讀概況,除了發現家長帶孩子去圖書館的比例慢慢降低之外,更發現每天會親子共讀的人數比例也不盡理想,僅有不到2成的學前幼兒家長會「天天」與孩子共讀,「從不」或「幾乎沒有」親子共讀人數則高達3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