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多年前,我擔任一場面試的審查委員,任務是要挑選一些教育主管來接受研習課程。三位委員並排坐在教室裡,「考生」一個個進到考場,單獨應對,難免緊張。由於這些應試者都是相當優秀的人才,也都為了更上一層樓而摩拳擦掌多日,我就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請問你讀過什麼好書?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我以為這是很容易回答的「暖身」問題,應該可以讓他們放下緊張的情緒,而能充分發揮原有的表達力。沒想到,三十多位面試者幾乎沒有人可以回答,雙方對於這種尷尬都很驚嚇。有人坦白的說:「最近因為要準備這個考試,我讀的都是教科書,所以沒空讀閒書。」有人為難的說:「因為工作忙,沒辦法靜下心來閱讀。」有人勉強說了書名,卻無法談其內容。 委員們都瞠目結舌,他們都是教育主管,但都不閱讀! 事後,有位應考者寄了一張卡片給我,他說他被問的當下非常窘迫,想到自己是個教育人員,竟然已經想不起他看過什麼好書,他謝謝我問這個問題,提醒他具備閱讀能力之外,還要有閱讀興趣和習慣。
如何讓閱讀不再只停留在書本而已,其中一個最棒的方法,就是透過拜訪一些靠近書中背景提及的地方,來幫助我們徹底理解書中的脈絡。本文翻譯自澳洲Trevor Cairney的文章,雖然介紹書籍提及的地點不在台灣,但其文中建議的導讀與帶領方式,相信還是可供老師、家長參考。 現在正值澳洲的酷暑,也正式澳洲學校放暑假的時候!所以請諒解我在這裡介紹了較不適合北半球嚴冬中閱讀的夏天選書書單;但或許你仍然可以發掘出許多的新鮮閱讀點子,又或者我們可以一塊兒來想想一些冬天的例子。 讓閱讀活化起來的其中一個最棒的方法,就是透過拜訪一些靠近書中背景提及的地方,來幫助我們徹底理解書中的脈絡。這樣做有幾個原因:
如果閱讀是脫離貧窮、開啟世界之窗的改變力量,為什麼需要從小就開始?為什麼主動親近書本,才會有效?七月底起,《天下雜誌》從北到南,展開希望閱讀研習營,讓全省一百所偏遠小學的校長、老師及大學志工,透過課程與經驗分享,有方法地成為閱讀推手。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學研究所教授洪蘭,長期走遍全省,去說明閱讀和腦神經發展的關係。她怎麼看待閱讀對孩子的影響?閱讀和學習成功的關鍵又是什麼? 主動的學習才有用。如果不想學習,李遠哲站在這裡教化學還是沒有用,一定要自己願意學才有用。 閱讀障礙在現今無論哪個社會,大約都是六.五~六.七%左右,在學校一定會碰到閱讀障礙的孩子。這是基因的關係,所以你打他罵他都沒用。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法開啟他。 歷史上有閱讀障礙的人非常多。比方說愛因斯坦、愛迪生。愛因斯坦是諾貝爾大師,但他到三歲才會說話。大家說,當時幸好有他媽媽,如果在現在的台灣社會,字不會拼、寫錯了,就重寫十個、一百個,把時間都拿去補強,把不會的變好,愛因斯坦再聰明也不會是愛因斯坦。 教育的觀念在改。大腦是有限的資源,它如果這方面好,一定有另一方面的不足。在高科技的社會,孩子不可能什麼都知道,所以我們應該順他的長處,把他的長處跟別人搭配,科技整合、團隊合作,就會成就一番事業。
加拿大安大略省推動『早期閱讀策略』計劃,幫助孩子們幼稚級早期到小學三年級期間提升閱讀能力。這個策略包括為學校孩子們設定明確的閱讀成就目標。這份守則包括了一些實用的技巧,讓父母們可以用來鼓勵他們的小孩子們閱讀,也讓他們喜歡閱讀。這些技巧特別是對那些孩子們剛要開始閱讀的父母尤其有用。 你不需要完全做到這份守則裡的每件事情,但是讀完這份守則,並且選擇出你認為對你和你的孩子來說,會特別有幫助的來進行。如果英語不是你的孩子的母語,這份守則依然會有幫助,因為以你孩子使用的語言來為他閱讀才是重要的。 我該如何幫助我的孩子? 作為孩子的父母,你是孩子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老師。當你開始帶領你的孩子學著閱讀,你也等於是為他開啟了通往書本世界和學習的大門。 在孩子們長大開始喜歡故事和書本以前,為他們大聲閱讀是讓他們對閱讀產生興趣最棒的方法。最終將會讓他們開始想要自己閱讀。有了父母的幫助,孩子們能夠開始學習閱讀,並且不斷因為自己的興趣,持續練習閱讀技巧,他們也將會因而懷抱知識與資訊世界。 閱讀可以成為家庭活動。花點時間與孩子們進行文字遊戲、說故事、分享書籍將可以幫助你的孩子:
要男孩練習寫國字,他勉強寫了幾個字,就說很累;問他對書中人物的感覺,他一臉不解;問他今天上學如何,想了半天,只擠出一句「今天上學真好玩。」如何克服語文弱勢,提升男孩的表達力? 你家男孩討厭練寫國字?總是抓不到文章重點?每次搔首抓耳寫出的作文都千篇一律?大腦研究發現,男孩的「語言線路裝配」遠遠不如同齡的女孩。 國語文素養不但是孩子學習的起點,更是表達溝通的基礎。一旦男孩對國語失去信心,將削弱其他科目的理解程度,影響整體學力表現。 調查也顯示,在國語文學習遭受的挫敗,是男孩在學校出現問題行為的主因之一。 其實,國語是生活中的活語言,不只是一門學科。除了反覆練習,更需要日常的理解和體會。以下綜合專家意見,針對男孩常見的學習國語疑難雜症,提供具體可行的克服法: 弱點一:「兒子很討厭練寫國字,寫得再多還是記不住,怎麼辦?」 ◆克服法:運用三度空間、變化書寫的工具,讓孩子在趣味中練寫國字。 反覆練習是提升語文能力的必要工夫。對於不喜歡重複單調動作的男孩來說,反覆書寫同樣的國字,可說是件苦差事。運用立體三度空間,譬如用手指騰空書寫,或寫在爸媽的手心或背上等,增添書寫的新鮮感,可減少練寫的抗拒,加深孩子對國字的印象。
發想源於澳洲、鼓勵閱讀且結合公益的「閱讀馬拉松」活動, 在美國深受中小學喜愛,透過多方創意的投入,讓孩子逐步喜歡閱讀、主動閱讀。 (張美蘭提供) 全世界每個角落的大人都在絞盡腦汁,讓孩子喜歡閱讀、樂在閱讀。深受美國中小學喜愛、定期舉辦的「閱讀馬拉松」(readathon),就是一項百花齊放的長期活動,很多創意令人印象深刻、躍躍欲試。 在美國肯塔基州雷新頓市的「克雷斯米爾小學」,閱讀如同火箭飛行太陽系,孩子自己決定飛行速度。 整個學期,學校圖書館外一整面牆壁變成宇宙,八大行星按遠近距離就位,上百艘寫著每位小朋友姓名的紙火箭準備升空。每位小朋友自己選擇指定書單裡的任何一本書,讀完後上「學者出版社」(Scholastic)網站回答相關問題?累積分數。75分到地球、200分到土星,想探索最遠的冥王星,得累積600分。學期末,校長頒獎鼓勵飛到最遠星球的孩子。
為了解15歲孩子的閱讀、科學與數學能力,由OECD所進行的國際評比PISA,也同樣呈現出「台灣孩子不思考」的問題 台灣學子在PISA的科學與數學成績,一向名列前茅,例如2006年我們科學第4名、數學第1名。但真的如此嗎? (楊煥世攝) 根據前花蓮教育大學校長林煥祥所做的研究,若把科學能力拆解後就會發現,只要是與「形成科學議題」有關的題目,當場掉到第17名,與我們在PISA的閱讀名次是16不相上下。 所以當人家問我,科學難道不需要閱讀嗎?數學難道不需要閱讀嗎?為什麼就是閱讀的成績最低?我想癥結就在於我們究竟「讀了什麼」。我們總是教孩子現象面的事實,而不是思考。這真的是我非常憂心的地方,是整個教學出了問題。 剖析PIRLS的結果也有類似發現。PIRLS把閱讀分為兩個歷程:基本的「直接歷程」、需要高階思考的「解釋歷程」。台灣學生在直接歷程通過率有73%,但在解釋歷程通過率就直落到49%,連一半都不到。
再來談更重要的:思考。 很多老師覺得,閱讀理解策略這東西,和他過去所想的「語文教學」差距太大,所以就直接告訴你「不可行」,而且這種老師比率很高。 第二種較好的情況,老師會說:「要我做可以,但可否把每科該怎麼教,統統寫好告訴我,這樣我就可以教。」但是,閱讀就是要教思考,缺少最重要的「思考」那一塊,教師豈不是自廢武功?這是我認為在教育現場中,更值得深思的第二大問題。 (楊煥世攝)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有句話非常好:「讀一本書,其實是一種對話……讀者才是最後一個說話的人,因為作者要說的話,都已經說完了。」就好像《紅樓夢》如今已成為「紅學」、金庸小說創造了一批「金學」社群,那是因為一堆人已經開始對話。這個精神,我認為在閱讀課裡,老師一定要充分體會。 我曾看過一堂國語課,老師教「寫摘要」時,竟然是要孩子把標準答案填入正確格子裡。我們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權利,並代替作者告訴孩子,說作者的意思就是這樣,這其實不是閱讀。
台灣加入兩項國際閱讀評比「PIRLS」和「PISA」,不高不低的名次引發各界討論。 擔任台灣PIRLS召集人的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深入分析名次背後值得注意的危機和隱憂。 2006年,台灣首次參加以小四學童為施測對象的PIRLS國際評量。隔年底公布結果,狠狠敲了教育界一記警鐘。 在這個由國際教育評估協會(IEA)所主導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46個參加評量的國家裡,台灣排名22;而過去一度被視為「文化沙漠」、與台灣同樣使用繁體字的香港,卻從先前的第14名,5年後躍升至第2名。尤其最值得警醒的是,台灣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因興趣而每天閱讀課外書籍的比率,在所有參與國家中敬陪末座,僅24%。 這個讓人震撼且辛酸的數字,讓「教閱讀,應該要有策略與方法」的觀念,頓時受到重視。但根據我的觀察,目前雖有一些教師改變,但整體教育現場,並沒有被撼動。 國際閱讀評比,為何而比? PIRLS結果公布後,當然有些人提出批評:如質疑我們的成績不好,恐怕是因題目翻譯不夠好,或是文章太長,我們的孩子不習慣等等。更有一種聲音認為,難道我們被比得還不夠嗎?閱讀不是一種興趣嗎?為何連閱讀也要比?
只重視事實的灌輸與記憶,不注重橫向的連接與思考,是學校教育的通病。培養說故事的能力,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天地一沙鷗》的作者李察巴哈(Richard Bach)有個非常叛逆的兒子詹姆士,他念到九年級就跟父親說,學校教育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慾要中輟。他十六歲設計電玩遊戲賣給公司,二十四歲做到蘋果電腦公司軟體測試部的經理,是自我教育成功的好例子。 他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學校教育的通病:只重視事實的灌輸與記憶,不注重橫向的連接與思考。他說找出任何兩件事的關係就是創意的來源。他訓練員工的方式是給他們一堆事實,請他們講個故事出來。當講得出故事時,他們就了解這些事實背後的關係了。 故事是把事情合理化,我們會把重點包含進故事中,忽略我們認為不重要的部份,從講的故事中,他知道員工有沒有抓到重點。所以他說科學是個故事,歷史尤其是個故事。 他曾經請大學教授來教他歷史,但是他要知道的不是年代,而是什麼樣的錯誤是人類一再發生的?偉大的理念怎麼傳播的?文明怎麼發展出來,又怎麼衰微的?他說讀歷史唯一的目的是以古鑑今,永不再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