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今年8月,台北市宣布基北區特色招生只考「閱讀理解素養」、「數學素養」,考題仿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量計畫), PISA一下子成為十二年國教關鍵字。今年12月11日也將全球同步公布,每5年針對各國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國際閱讀評比PIRLS(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評量結果。過去幾年在國際評量中看到台灣學生最欠缺的不是知識量,而是思考力。 擔任台灣PIRLS召集人的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指出,這些國際評量不是考實質內容,而是考思考能力。 要教出能將知識應用於生活、具批判思考的下一代,必須徹底改變教學,從單向的教,改為策略性引導的提問教學。 從「講」到「問」,老師的準備工作只會更多不是更少。要問出好問題、教出有思考力的學生,必須在備課方式、教學技巧和教學態度上都有所改變。 備課方式 每道問題設計都應該回到文本 宜蘭縣岳明國小教師蔡孟耘為了深入分析文本,每一課都看超過20次,找出教學重點,對教師的教學專業成長幫助很大,對學生來說,也達到強調教學重點的效果。提問再精實,老師每堂課還是要做結尾,統整學生簡短、零散的回答。
閱讀,正在改變、形塑國中教育的新風貌。升學掛帥的國中,因愈來愈多學校投入閱讀教育,有了日益蓬勃的生機。在《親子天下》優質國中徵選活動中,閱讀教育組是報名最為踴躍也最為競爭的類組。「報名的學校都是用心經營閱讀教學的學校,也都竭盡所能發現可用資源(學校、家長、社會),積極推廣,成果斐然,」擔任閱讀教育組評審、台北市實踐國中國文老師簡素蘭很肯定。 從徵選與採訪過程中發現,充實圖書設施、營造友善閱讀環境的閱讀硬實力,每所學校都有很大的進展。各校為了引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與樂趣,多元活動與競賽如百花齊放,但成效不一。而結合領域學習或課程活動進行閱讀教學,精進孩子閱讀理解與賞析的軟實力,是許多學校想做卻很難有進展的目標。 「質的提升」,是當前閱讀教育最難突破也最難以評量的一環,卻最能考驗學校的創新思維與能力。簡素蘭建議:「各校急需的做法就是找出適合這個學校文化,又不需額外花費很多人力物力的方式,那閱讀就能在孩子心中生根。」 提升閱讀力的三大關鍵 綜整各校閱讀教育的推動,要做到有效提升學生閱讀力,主要有三大關鍵: 一、改變家長的觀念,有助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與持久:
自1995年以來,由國際教育評估協會(IEA)所主持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趨勢調查」(TIMSS)、2000年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導的「國際學生評量方案」(PISA),以及2001年「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開啟國際學術競賽後,世界各國莫不將學生在這些國際競賽中的表現視為國力的展現。 日本1995年在TIMSS傑出的表現,引發西方一股「向東方取經」的浪潮。芬蘭自2000年起在PISA評比一連四屆穩占鼇頭,吸引五十多國教育家前往考察。歷年來台灣學生在TIMSS及PISA數理科表現不錯,而在PIRLS及PISA的閱讀表現不及數學和科學,國際評比結果,推動台灣閱讀政策改革。 今年12月,PIRLS&TIMSS 2011成績同時公布,這一次台灣學生在閱讀、數學與科學成就站在國際什麼位置?
台灣學生近年參加由國際教育評估協會(IEA)主導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以及由OECD所發展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都會看到「素養」(literacy)一詞。在PISA測驗中還分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和科學素養。究竟,素養是什麼? 早在1946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成立時,在其「人權宣言」中就有素養一詞,當時的素養包括讀、寫、算。此宣言定義了教育和素養是基本人權。爾後,「素養」隨著環境變遷,定義上有一些修改。以聯合國在2002年提出「素養十年(UN Literacy Decade, UNLD)」為例,素養是指個體在其環境中終身學習的要項,包括學習素養與性別、素養與健康、素養與和平等。 換句話說,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為,終身學習不但學素養,也以素養學習性別、健康、和平等知識。OECD則認為素養是每個人都要具備,且與不同生活面向都有關,對成功的生活和運作良好的社會有所助益。也因此,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以素養為基本人權。
英國讀寫能力信託基金會(National Literacy Trust, NLT)針對2萬多名孩童與青少年進行研究,發現他們閱讀小說、漫畫、雜誌及網站的時間比以往更少了。 研究指出,很多孩童及青少年都很享受閱讀,然而有17%的學生表示,當他們被同學看到帶一本書在身上時,他們會感到羞愧。 一位政府官員指出,這項研究結果顯示,我們需要幫助青少年找到對閱讀的喜愛與興趣。 半數的學生都說他們很享受閱讀,或甚至是很喜愛的,這與2005年的結果是相同的。但數字也顯示,相較於2005年時每10人就有4人會每日自己利用時間閱讀的狀況,至今已下降為3人。有22%的孩童從未安排閱讀的時間,超過54%的孩童則偏愛看電視大於閱讀。 2005年時,還有77%的孩子會閱讀雜誌,現在只剩57%。漫畫閱讀從64%下降為50%,網路閱讀則從54%降為50%。研究者說明,數字結果清楚標示,很多孩子的休閒時間都喜愛閱讀,但是當生活中有更多其它的活動時,會擠壓掉他們閱讀的時間。
放暑假了,但不代表孩子應該遠離書本。許多學生已經沉浸在暑假閱讀作業中,準備迎接下一個學期的開始。 雖然孩子們可能會大聲抱怨,許多教育工作者從許多研究數據中發現,「暑假閱讀」仍是防止開學時「腦力滑落」(意指:忘記上學期在課堂中學到的有用知識)的好方法。 數據會說話,而「腦力滑落」的情形在低收入家庭中更為明顯。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全國暑假學習協會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researchers at the National Summer Learning Association)的研究者明確指出:在暑假剛結束時,學生在一般考試的平均成績均下滑,而數學表現也退步了兩個月。相較於中等家庭的孩子在閱讀表現仍可能有少許的進步,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則會因為較難獲得暑假學習的資源,在閱讀表現上落後兩個月以上的學習。 防止退步 Patricia Perdue擔任9年級和11年級的英語老師。她表示因為學生不願配合,而在美國越來越少的學校會指定暑假閱讀作業。但是當越來越多老師看到成效時,漸漸開始重新指派書單讓孩子在暑假時閱讀。
在英國推動閱讀時發現一個潛在困境,多數老師過於仰賴兒時閱讀經驗,普遍推薦學生自己兒時讀過的書籍;但隨著時代更迭、年齡漸長,這些書籍的資訊和道理可能無法因應學生的現況需求…… 「不同的書籍對不同人都會帶來不同影響,閱讀因每個人的價值觀、步調、興趣可做調整。」在英國深耕閱讀30多年的閱讀專家泰瑞莎•克瑞明(Teresa Cremin)認為,每個人有適合的閱讀方式和需求,也擁有選擇閱讀的權利,不一定要照單全收,如此一來,孩子才能輕鬆愉快地徜徉閱讀世界。 快樂閱讀 把選擇權還孩子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2011國際閱讀教育論壇」,邀請前英國讀寫能力協會主席、英國開放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泰瑞莎•克瑞明,向眾多國中小老師分享如何打造快樂閱讀的新國度。 泰瑞莎•克瑞明表示,老師推動閱讀,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閱讀選擇的權利;當孩子確實不喜歡某本書,要告訴孩子他有放棄的權利,而放棄並不丟臉,如此才不會對閱讀產生排斥感。 克瑞明在英國推動閱讀時發現一個潛在困境,多數老師過於仰賴兒時閱讀經驗,普遍推薦學生自己兒時讀過的書籍;但隨著時代更迭、年齡漸長,這些書籍的資訊和道理可能無法因應學生的現況需求。
這幾年,閱讀是王道,很多媽媽都知道,孩子從小讀繪本、聽故事,父母也要陪他共讀。如果就此斷定孩子會愛上閱讀,你從此高枕無憂,似乎又太過樂觀。 在教學現場,不少老師、家長反映,升上中高年級,有些孩子就是不愛書,拿到文字書,看沒幾頁,立刻跟周公點頭聊天。 「也許我的孩子不喜歡看書!」他們說得理所當然,因此下了結論。不!不能輕易投降!別急著把這句評語套在孩子身上。 心理學上有個「比馬龍效應」,孩子被期望的高低,影響成就的好壞。父母對他有高度期待,孩子就會表現出高度才能;反之,常罵孩子笨,他就會愈來愈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不愛看書,他會順理成章的認為:「我真的不愛閱讀,因為連我媽都這麼說了。」 為了去掉這負面效應,請先從你的心態做起,改口把這話放在心上:「我的孩子是熱愛閱讀的,只要我找到他的興趣所在。」 哪個孩子不愛閱讀? 孩子熱愛閱讀。不信?你問男孩子,他們想不想看連線遊戲的破關祕笈?問問女孩子,對星座書籍有沒有興趣?十之八九,小朋友都很有興趣,他們當然愛閱讀,如果我們找到適合的書的話。 很多家長送孩子去補習,像是英文、舞蹈、鋼琴,好像補習了,孩子自然什麼都會好了。所以,一說到閱讀,大家都知道它重要,但是,孩子不愛閱讀呀,怎麼辦呢?
為了讓地處偏遠地區或資源弱勢的孩子能有更多機會和競爭力進入到城市工作,德國和許多中南美洲國家的社教機構與圖書館,都越來越重視弱勢孩童的學習機會。 在南美洲,有上百萬民孩童和青少年居住在所謂的「貧民窟」。在這惡劣的環境中,他們的成長完全缺少任何和外界社會接觸的資訊和「能力」。因此,自2010起,德國的歌德學院(Goethe-Instituts)在巴西、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等中南美洲國家推動「社會弱勢資訊及教育幫助」計劃(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al Competence for the Socially Disadvantaged)。 在德國,「社會弱勢資訊及教育幫助」計劃是要幫助弱勢的孩童和青少年,這些孩子大多具有外籍或是新移民的背景。而在南美洲,這項計劃則強調:「閱讀」是幫助孩子脫離貧窮的基礎。計劃的對象包括數以萬計的民眾,因為家庭背景和出生(origins)無法獲得學習機會。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德國歌德學院提出一連串計畫,強調把「閱讀」提供給社會弱勢的年輕人,內容包括專業訓練課程和其他相關活動,如:研討會、演講、專家導覽、工作見習…等。
4月23日雖然過了,但「423」是一個世界日,稱為「世界書香日」,值得再說一下。全世界大約有一百多個國家或地區在這天一起慶祝書香。這是995年聯合國訂定的日子,全名是「世界書和版權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倡此日的目的,在於促進閱讀和出版,並保護智財權。 早在中古世紀,西班牙加泰隆尼亞(Catalonia)地區的男士會在423這天,送玫瑰給他親愛的人;1925年之後,當地女人則會回贈心愛者一本書。而早在1923年,西班牙書商為紀念《唐吉軻德》的作者塞凡提斯,特以其逝世日423來紀念(這一天也是莎士比亞的生日與忌日)。顯然,聯合國訂定這日為書香日不無道理。 莎士比亞的故鄉─英國,自1998年開始,由當時首相布萊爾帶領,推動慶祝423。當時政府以學生為主要對象,給每位學生一張一英鎊的書卷,持此書卷可到任何書店以一英鎊買貼有書香日標籤的書一本。同時英國政府也出版一本一英鎊的文集給民眾閱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