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連續七年舉辦「國際閱讀教育論壇」,為台灣教育界引介國際最新教育趨勢。今年論壇(12/4)於三和國中舉行,特別邀請美國KIPP學校共同創辦人-麥克‧芬伯格(Mike Feinberg)博士、前韓國教育學術情報院(KERIS)主席黃大俊(Dae-Joon Hwang)教授,共同探討數位浪潮席捲下,如何運用科技與創新思維,翻轉教育現場,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做好迎接未來的挑戰。
首先登場的,是曾榮獲「美國總統公民獎」且被比爾‧蓋茲、歐巴馬等人大力推崇,被視為全美最成功、最大公辦民營學校體系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共同創辦人-麥克‧芬伯格博士首度來台,分享KIPP成功辦學經驗,如何在資源特別缺乏的弱勢學區,以卓越教學的五大關鍵:有能力的領導人、打造高期望文化、注重結果、更長的學校時間,以及家長、學生、老師的共同投入,在二十年內成功打造141所高效能學校,幫助四萬多名弱勢學生上大學,並分享如何在數位時代採用融入科技的新教學方法,用翻轉教育,來翻轉貧窮。
基測的題目中只有不到一成考記憶,理解和分析愈來愈重要。PISA的閱讀素養考題,更是希望培養出能思考、有自主學習能力的下一代。理解和分析就是一種生活的能力,資深國中老師許文姿告訴讀者,只要在學習的歷程中,廣泛閱讀、願意思考、學習思考,PISA的閱讀素養一點也不難,閱讀素養考試要考學生有沒有「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諮詢│許文姿(新北市國文領域輔導教師)
Q:什麼叫做「閱讀素養」?什麼樣的考試可以考出閱讀素養?
素養是積累的學習態度,閱讀素養是你平時積累的閱讀態度,閱讀素養的考試就是考核你的閱讀態度。
在課堂要常提醒學生:「你現在是在學習喔,你要表現出你現在『正在進行學習』。」所謂「正在進行學習」是:無論你會或不會,都願意試著思考,解決問題,試著寫學習單、試著回答老師的提問。素養要考核的就是這種學習態度。考核的方式,就是寫下思考過程。
(林宥任攝)
Q:閱讀素養與學校段考、基本學力測驗有什麼不同?
就讀高中的艾菲在Twitter上看到歌手Selena Gomez為一本成人雜誌拍攝封面女郎的照片,她馬上知道該做什麼:「我立刻上網查證,確認這是不是真的。」 快速在網上搜尋後,證實了這位17歲高中生的直覺:照片是合成的。
二手消息(second source)是記者的行話,並不是青少年的日常用語,但在這個資訊、社群媒體、網路和傳統媒體快速傳播的時代,指導學生如何判別資訊的正確性和優良報導,對老師來說越來越重要。
「年輕的學生可能會覺得所有的資訊都是正確的,他們傾向相信放在網路上的所有訊息。」普立茲新聞獎得主AlanC.Miller主持媒體素養計劃(News Literacy Project),發展適合中學生的課程、活動和教案,指導學生能夠在數位時代從小說中尋找事實。學生學習在故事中辨別謬誤,尋找可信的訊息。「我們的重點是用有品質的新聞來判斷其他訊息的可信度。」
這個計劃也和20多個媒體夥伴合作,包括紐約時報、網路媒體ProPublica、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華盛頓時報等,邀請記者、編輯、播報員到課堂上分享。
每年四月,多倫多公立圖書館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多倫多閱讀計畫」,包括整個多倫多區域共讀一本書的活動。今年,參與者首度有機會進入書中的世界,並且和其中的角色互動。
2013年共讀的書為《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這本書對於多倫多科幻小說家以及得獎的遊戲設計者Jim Munroe來說,有很大的啟發。因此當Jim在和圖書館討論策劃遊戲的會議後,決定要做個更有野心的計畫來紀念經典:設計一場「虛擬現實互動遊戲」(alternate reality game (ARG))。
虛擬真實互動遊戲是一種發生在真實世界的遊戲,並且運用多元的媒體敘說一個故事,又稱為「跨媒體敘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遊戲者和角色能夠直接進行互動並且完成任務,Jim形容是「半生存遊戲,半廣播戲劇」。
多倫多圖書館對於Jim設計的遊戲非常認同且熱愛:「他將遊戲和書做了非常完美的結合,包括感官體驗、媒體、記憶和故事敘說,都是閱讀的重要元素。」
今年8月,台北市宣布基北區特色招生只考「閱讀理解素養」、「數學素養」,考題仿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量計畫), PISA一下子成為十二年國教關鍵字。今年12月11日也將全球同步公布,每5年針對各國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國際閱讀評比PIRLS(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評量結果。過去幾年在國際評量中看到台灣學生最欠缺的不是知識量,而是思考力。
擔任台灣PIRLS召集人的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指出,這些國際評量不是考實質內容,而是考思考能力。 要教出能將知識應用於生活、具批判思考的下一代,必須徹底改變教學,從單向的教,改為策略性引導的提問教學。 從「講」到「問」,老師的準備工作只會更多不是更少。要問出好問題、教出有思考力的學生,必須在備課方式、教學技巧和教學態度上都有所改變。
備課方式 每道問題設計都應該回到文本
宜蘭縣岳明國小教師蔡孟耘為了深入分析文本,每一課都看超過20次,找出教學重點,對教師的教學專業成長幫助很大,對學生來說,也達到強調教學重點的效果。提問再精實,老師每堂課還是要做結尾,統整學生簡短、零散的回答。
閱讀,正在改變、形塑國中教育的新風貌。升學掛帥的國中,因愈來愈多學校投入閱讀教育,有了日益蓬勃的生機。在《親子天下》優質國中徵選活動中,閱讀教育組是報名最為踴躍也最為競爭的類組。「報名的學校都是用心經營閱讀教學的學校,也都竭盡所能發現可用資源(學校、家長、社會),積極推廣,成果斐然,」擔任閱讀教育組評審、台北市實踐國中國文老師簡素蘭很肯定。
從徵選與採訪過程中發現,充實圖書設施、營造友善閱讀環境的閱讀硬實力,每所學校都有很大的進展。各校為了引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與樂趣,多元活動與競賽如百花齊放,但成效不一。而結合領域學習或課程活動進行閱讀教學,精進孩子閱讀理解與賞析的軟實力,是許多學校想做卻很難有進展的目標。
「質的提升」,是當前閱讀教育最難突破也最難以評量的一環,卻最能考驗學校的創新思維與能力。簡素蘭建議:「各校急需的做法就是找出適合這個學校文化,又不需額外花費很多人力物力的方式,那閱讀就能在孩子心中生根。」
提升閱讀力的三大關鍵
綜整各校閱讀教育的推動,要做到有效提升學生閱讀力,主要有三大關鍵:
一、改變家長的觀念,有助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與持久:
自1995年以來,由國際教育評估協會(IEA)所主持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趨勢調查」(TIMSS)、2000年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導的「國際學生評量方案」(PISA),以及2001年「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開啟國際學術競賽後,世界各國莫不將學生在這些國際競賽中的表現視為國力的展現。
日本1995年在TIMSS傑出的表現,引發西方一股「向東方取經」的浪潮。芬蘭自2000年起在PISA評比一連四屆穩占鼇頭,吸引五十多國教育家前往考察。歷年來台灣學生在TIMSS及PISA數理科表現不錯,而在PIRLS及PISA的閱讀表現不及數學和科學,國際評比結果,推動台灣閱讀政策改革。
今年12月,PIRLS&TIMSS 2011成績同時公布,這一次台灣學生在閱讀、數學與科學成就站在國際什麼位置?
台灣學生近年參加由國際教育評估協會(IEA)主導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以及由OECD所發展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都會看到「素養」(literacy)一詞。在PISA測驗中還分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和科學素養。究竟,素養是什麼?
早在1946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成立時,在其「人權宣言」中就有素養一詞,當時的素養包括讀、寫、算。此宣言定義了教育和素養是基本人權。爾後,「素養」隨著環境變遷,定義上有一些修改。以聯合國在2002年提出「素養十年(UN Literacy Decade, UNLD)」為例,素養是指個體在其環境中終身學習的要項,包括學習素養與性別、素養與健康、素養與和平等。
換句話說,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為,終身學習不但學素養,也以素養學習性別、健康、和平等知識。OECD則認為素養是每個人都要具備,且與不同生活面向都有關,對成功的生活和運作良好的社會有所助益。也因此,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以素養為基本人權。
英國讀寫能力信託基金會(National Literacy Trust, NLT)針對2萬多名孩童與青少年進行研究,發現他們閱讀小說、漫畫、雜誌及網站的時間比以往更少了。
研究指出,很多孩童及青少年都很享受閱讀,然而有17%的學生表示,當他們被同學看到帶一本書在身上時,他們會感到羞愧。
一位政府官員指出,這項研究結果顯示,我們需要幫助青少年找到對閱讀的喜愛與興趣。
半數的學生都說他們很享受閱讀,或甚至是很喜愛的,這與2005年的結果是相同的。但數字也顯示,相較於2005年時每10人就有4人會每日自己利用時間閱讀的狀況,至今已下降為3人。有22%的孩童從未安排閱讀的時間,超過54%的孩童則偏愛看電視大於閱讀。
2005年時,還有77%的孩子會閱讀雜誌,現在只剩57%。漫畫閱讀從64%下降為50%,網路閱讀則從54%降為50%。研究者說明,數字結果清楚標示,很多孩子的休閒時間都喜愛閱讀,但是當生活中有更多其它的活動時,會擠壓掉他們閱讀的時間。
放暑假了,但不代表孩子應該遠離書本。許多學生已經沉浸在暑假閱讀作業中,準備迎接下一個學期的開始。
雖然孩子們可能會大聲抱怨,許多教育工作者從許多研究數據中發現,「暑假閱讀」仍是防止開學時「腦力滑落」(意指:忘記上學期在課堂中學到的有用知識)的好方法。
數據會說話,而「腦力滑落」的情形在低收入家庭中更為明顯。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全國暑假學習協會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researchers at the National Summer Learning Association)的研究者明確指出:在暑假剛結束時,學生在一般考試的平均成績均下滑,而數學表現也退步了兩個月。相較於中等家庭的孩子在閱讀表現仍可能有少許的進步,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則會因為較難獲得暑假學習的資源,在閱讀表現上落後兩個月以上的學習。
防止退步
Patricia Perdue擔任9年級和11年級的英語老師。她表示因為學生不願配合,而在美國越來越少的學校會指定暑假閱讀作業。但是當越來越多老師看到成效時,漸漸開始重新指派書單讓孩子在暑假時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