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在英國推動閱讀時發現一個潛在困境,多數老師過於仰賴兒時閱讀經驗,普遍推薦學生自己兒時讀過的書籍;但隨著時代更迭、年齡漸長,這些書籍的資訊和道理可能無法因應學生的現況需求……
「不同的書籍對不同人都會帶來不同影響,閱讀因每個人的價值觀、步調、興趣可做調整。」在英國深耕閱讀30多年的閱讀專家泰瑞莎•克瑞明(Teresa Cremin)認為,每個人有適合的閱讀方式和需求,也擁有選擇閱讀的權利,不一定要照單全收,如此一來,孩子才能輕鬆愉快地徜徉閱讀世界。
快樂閱讀 把選擇權還孩子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2011國際閱讀教育論壇」,邀請前英國讀寫能力協會主席、英國開放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泰瑞莎•克瑞明,向眾多國中小老師分享如何打造快樂閱讀的新國度。
泰瑞莎•克瑞明表示,老師推動閱讀,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閱讀選擇的權利;當孩子確實不喜歡某本書,要告訴孩子他有放棄的權利,而放棄並不丟臉,如此才不會對閱讀產生排斥感。
克瑞明在英國推動閱讀時發現一個潛在困境,多數老師過於仰賴兒時閱讀經驗,普遍推薦學生自己兒時讀過的書籍;但隨著時代更迭、年齡漸長,這些書籍的資訊和道理可能無法因應學生的現況需求。
這幾年,閱讀是王道,很多媽媽都知道,孩子從小讀繪本、聽故事,父母也要陪他共讀。如果就此斷定孩子會愛上閱讀,你從此高枕無憂,似乎又太過樂觀。
在教學現場,不少老師、家長反映,升上中高年級,有些孩子就是不愛書,拿到文字書,看沒幾頁,立刻跟周公點頭聊天。
「也許我的孩子不喜歡看書!」他們說得理所當然,因此下了結論。不!不能輕易投降!別急著把這句評語套在孩子身上。
心理學上有個「比馬龍效應」,孩子被期望的高低,影響成就的好壞。父母對他有高度期待,孩子就會表現出高度才能;反之,常罵孩子笨,他就會愈來愈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不愛看書,他會順理成章的認為:「我真的不愛閱讀,因為連我媽都這麼說了。」
為了去掉這負面效應,請先從你的心態做起,改口把這話放在心上:「我的孩子是熱愛閱讀的,只要我找到他的興趣所在。」
哪個孩子不愛閱讀?
孩子熱愛閱讀。不信?你問男孩子,他們想不想看連線遊戲的破關祕笈?問問女孩子,對星座書籍有沒有興趣?十之八九,小朋友都很有興趣,他們當然愛閱讀,如果我們找到適合的書的話。
很多家長送孩子去補習,像是英文、舞蹈、鋼琴,好像補習了,孩子自然什麼都會好了。所以,一說到閱讀,大家都知道它重要,但是,孩子不愛閱讀呀,怎麼辦呢?
為了讓地處偏遠地區或資源弱勢的孩子能有更多機會和競爭力進入到城市工作,德國和許多中南美洲國家的社教機構與圖書館,都越來越重視弱勢孩童的學習機會。
在南美洲,有上百萬民孩童和青少年居住在所謂的「貧民窟」。在這惡劣的環境中,他們的成長完全缺少任何和外界社會接觸的資訊和「能力」。因此,自2010起,德國的歌德學院(Goethe-Instituts)在巴西、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等中南美洲國家推動「社會弱勢資訊及教育幫助」計劃(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al Competence for the Socially Disadvantaged)。
在德國,「社會弱勢資訊及教育幫助」計劃是要幫助弱勢的孩童和青少年,這些孩子大多具有外籍或是新移民的背景。而在南美洲,這項計劃則強調:「閱讀」是幫助孩子脫離貧窮的基礎。計劃的對象包括數以萬計的民眾,因為家庭背景和出生(origins)無法獲得學習機會。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德國歌德學院提出一連串計畫,強調把「閱讀」提供給社會弱勢的年輕人,內容包括專業訓練課程和其他相關活動,如:研討會、演講、專家導覽、工作見習…等。
4月23日雖然過了,但「423」是一個世界日,稱為「世界書香日」,值得再說一下。全世界大約有一百多個國家或地區在這天一起慶祝書香。這是995年聯合國訂定的日子,全名是「世界書和版權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倡此日的目的,在於促進閱讀和出版,並保護智財權。
早在中古世紀,西班牙加泰隆尼亞(Catalonia)地區的男士會在423這天,送玫瑰給他親愛的人;1925年之後,當地女人則會回贈心愛者一本書。而早在1923年,西班牙書商為紀念《唐吉軻德》的作者塞凡提斯,特以其逝世日423來紀念(這一天也是莎士比亞的生日與忌日)。顯然,聯合國訂定這日為書香日不無道理。
莎士比亞的故鄉─英國,自1998年開始,由當時首相布萊爾帶領,推動慶祝423。當時政府以學生為主要對象,給每位學生一張一英鎊的書卷,持此書卷可到任何書店以一英鎊買貼有書香日標籤的書一本。同時英國政府也出版一本一英鎊的文集給民眾閱讀。
台灣要注意教育成就並非側重菁英或個人表現,而是國家整體的表現,從最新的PISA閱讀評比報告結果來看,不論孩子的成績好不好,家庭社經地位狀況如何,台灣教育未來的方向,可以放在讓所有的孩子都有平等的機會,幫助弱勢的孩子向上提升。
從2009年PISA閱讀素養評比結果看台灣的閱讀教育,PISA閱讀專家團隊主持人約翰.德容(John Dejong)今天(12/9)應天下雜誌之邀來台表示,和國際相較,台灣學生的整體閱讀表現在中上水準,但基礎閱讀能力不佳的學生比例卻很多,對於台灣未來的閱讀教育方向,他建議,閱讀教育的資源並非一直放在精英學生身上,而是要扶持程度落後的學生,讓所有學生的能力一起提升,全國學生的閱讀能力都在一致的水準之上,才能帶動社會進步。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排名出爐,台灣中學生「閱讀素養」表現不如上海、韓國、香港、新加坡,在東亞地區墊底。台灣學生不如別人嗎?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上週公布了最新的2009年評量結果。台灣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3項排名中,分別名列全球第23、第5、第12,不但都比上一次退步,更在所有受測的東亞國家與經濟體中墊底。
究竟是台灣的教育出問題、還是PISA評量有欠公允?在結果公布後引起熱烈討論。教改多年來,沒有改變老師考試領導教學、學生為考試念書的風氣,也沒有改變台灣教育體制裡集中菁英教育的現象,大概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台灣,現在已有許多學校開始推動「晨讀十分鐘」,透過固定的「晨讀」運動,打破早晨窒悶的考試氛圍,每日定時定量的閱讀,不但能讓學習力加分,更重要的是讓心靈成長,為一天的學習熱身醒腦。然而,對於剛開始進入晨讀,沒有長篇閱讀習慣的學生來說,要依照「晨讀十分鐘」的概念自行挑選書籍,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源於日本的晨讀活動
20年前,大塚笑子是個日本普通高職的體育老師。在她擔任導師時,看到一群在學習中遇到挫折、失去學習動機的高職生,每天在學校散漫恍神、勉強度日,快畢業時,才發現自己沒有一技之長。出外求職填履歷表,「興趣」和「專長」欄只能一片空白。許多焦慮的高三畢業生回頭向老師求助,大塚笑子鼓勵他們,可以填寫「閱讀」和「運動」兩項興趣。因為有運動習慣的人,讓人覺得開朗、健康、有毅力;有閱讀習慣的人,就代表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新科技為人類閱讀帶來巨大改變,台灣家長憂心孩子沈迷網路世界,美國賓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丹尼爾.華格納(Daniel A. Wagner)卻樂觀認為,新科技將成為改善教育的一大契機。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國際閱讀趨勢講座,邀請丹尼爾.華格納來台分享閱讀與新科技的展望。「閱讀如同燈泡,能把世界照亮。」他說,閱讀可以改變人類的思考,卻無法掃除文盲,在許多極度貧窮地區,教育並未真正有效改善人們的生活。
許多人認為,透過政策推動、金錢投入可有效解決閱讀素養低落的問題,華格納反對這種說法。他認為,閱讀素養不是簡單有和無之間區別,近幾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致力於降低全球文盲人數,但隨著文盲人數越來越少,下降的速度也越來越慢,要完全達到100%沒有文盲,還差「臨門一腳」。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國際閱讀趨勢講座,邀請美國賓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丹尼爾.華格納(Daniel A. Wagner)主講閱讀素養和經濟發展關係,剖析兒童與成人讀寫能力受到新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趨勢。
丹尼爾.華格納引述趨勢大師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著作《世界是平的》,指出隨著新科技的改變,地理位置不再重要,台灣不僅是一座小島,在許多方面遠比西方國家擁有更突出的表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非洲、南美、南亞等貧窮國家,民眾閱讀素養低落,反觀台灣將近100%民眾接受過初等教育。華格納表示,早在30年前,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就已對台灣學生在數學和閱讀方面的傑出表現感到興趣。
藉由引用大量數據,華格納證實閱讀素養和國家經濟發展間的緊密關係。他指出,閱讀素養表現較佳的成人,通常從事白領專業工作;閱讀素養較低成人,則多半隸屬藍領勞動階級。此外,在公共健康、犯罪率、貧富差距方面,都和閱讀素養脫不了關係。
不論什麼年齡的孩子都喜歡故事。 以下這些說故事的技巧能夠幫助你和孩子擁有更豐富的說故事經驗:
PART 1─說故事前的準備
1. 選擇可以讀出聲音來的書籍
儘可能確保你選擇帶領的故事和活動是適合聽故事的對象(比方說,少量文字內容的繪本最適合4~7歲的兒童們閱讀,有著少量篇章的故事書比較適合6~8歲兒童閱讀,9~11歲兒童則讓他們探索自己愛讀的書籍)。這篇文章的最後,我們也推薦了一些適合各種年齡閱讀的書單,你可以自由選擇你喜歡的故事。
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說故事的熱忱永遠比經驗來得重要。
2. 熟能生巧
請選擇你自己喜歡,也能享受閱讀的故事;最好也是適合讀出聲音來的故事。在開始進行說故事前的基本功,就是請先花點時間練習把故事讀出聲音來。這樣的練習有助於讓你的聲音更自信,也能對孩子的故事體驗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