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爸媽或許不知道,閱讀也有發展階段,了解每個階段的發展目標,才能在陪伴孩子閱讀時,協助他從閱讀跨越到思考。黃媽媽十三歲的兒子不久前才聊起:「媽,你記得我可以自己看書的那一天嗎?是小二那年的十一月十七日。」她當然記得,那天她幾乎喜極而泣。當年兒子已經上小學、學完注音,同學也都開始自己看書了,兒子還每天央求媽媽唸書,叫他自己看,他都推說:「不要,你唸嘛,我自己看很慢。」她常常唸到聲音沙啞,心裡想著:「到底要唸到哪一天?」
桑德爾是哈佛大學法學院的教授,但是他的教室不只在波士頓的哈佛大學校園。他認為,批判思考、道德推理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小就開始說故事給孩子聽......
教孩子識字、能讀,不代表就是培養了他們閱讀的興趣,真的能打開書中的大千世界,享受閱讀的益處。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學者分享經驗,教老師與父母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
討論方式的學習比老師單向給知識更能讓孩子印象深刻,只是該怎麼問?討論些什麼?可不是發散式的聊,都是需要經過老師設計的。過去老師回饋給學生的方法,就是努力將自己個人的閱讀心得與收穫全部說出來,期待學生能夠吸收。然而根據課後評量的結果,發現整堂課都使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差。
孩子進入中年級已經歷第一次的期中考試,不少父母被孩子的成績嚇到,明明有準備,成績卻和低年級差很多。三年級孩子面臨課業加深加重的挑戰,卻也是開始練習規劃課業能力的好時機,資深老師們提供4方法,為中年級培養自主學習好習慣。宥宥現在就讀國小三年級,經常抱怨功課好多寫不完,提到考試就愁眉苦臉。以前讀低年級,不用準備就能拿高分,進入中年級之後,考試成績明顯下滑,讓他感到相當沮喪。
傳統擺放與整理書籍的方式,悄悄地限制了孩子的閱讀範圍和成長。換個方式,讓孩子也能自己「策展」要讀什麼書,而且會讀更多、讀更廣,讓大人驚艷。
大人常擔心孩子接觸太多社群媒體會影響心理健康,但新的研究發現,孩子的「腦部運作」也可能因此被改變了。長期的追蹤發現,頻繁查看社群媒體,會導致對別人的反應過度敏感、還會出現強迫性的行為。而最健康的使用電子產品方式是⋯⋯
家裡有小學生的家長都會希望孩子主動閱讀,但是該怎麽做呢?面對父母這樣的煩惱,2020年5月的兒童閱讀診「聊」室‧實問實答(四)邀請到台北市萬興國小圖書教師曾品方來跟大家分享三個妙方,從小一開始就可以培養自主閱讀的能力!
美國一所小學的販賣機,裡面會掉出書來,而且不用錢?是的,這是學校送給每個同學的生日禮物書自動販賣機。這個小創意,讓小朋友興奮期待屬於自己的一天跟禮物,也帶動了閱讀風氣。
坐不住、拖拖拉拉、功課寫超久、寫字就手痠,許多看似分心的行為,其實是因為孩子的「身體能力」不佳,也許不是孩子過動,而是我們偷走了孩子可發展身體能力的遊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