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排名出爐,台灣中學生「閱讀素養」表現不如上海、韓國、香港、新加坡,在東亞地區墊底。台灣學生不如別人嗎?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上週公布了最新的2009年評量結果。台灣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3項排名中,分別名列全球第23、第5、第12,不但都比上一次退步,更在所有受測的東亞國家與經濟體中墊底。
究竟是台灣的教育出問題、還是PISA評量有欠公允?在結果公布後引起熱烈討論。教改多年來,沒有改變老師考試領導教學、學生為考試念書的風氣,也沒有改變台灣教育體制裡集中菁英教育的現象,大概是最主要的原因。
數位學習已是新一代必備的能力,如何培養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能力,這個時代的學習,是長了翅膀的學習。
哈佛大學有史以來最熱門的通識課程,是由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主持、曾創下超過一千人同時修習的政治哲學課「Justice」(正義),這門一學期十二堂的課,已被放在Youtube上公開分享,只要滑鼠一點,天涯海角都能聆聽。
想要聽麻省理工學院(MIT)著名的商學院教授韓德森(Rebecca Henderson)講述為何企業能長青的「Advanced Strategy」(前瞻策略),這兩年來,在MIT開放式課程網頁(MIT OpenCourseWare)就能跟著上課、看到課程筆記和作業,而且還不用繳交每年超過五萬美元的MIT高昂學費。
過去,在頂尖學府上課是少數天之驕子的權利,但現在,讓知識與想法自由、免費地傳播,已是許多人致力的目標。「全世界愈來愈多大學將課程放到網路上,『開放式教育』(Open education)毫無疑問已是未來趨勢,」《紐約時報》指出。
在台灣,現在已有許多學校開始推動「晨讀十分鐘」,透過固定的「晨讀」運動,打破早晨窒悶的考試氛圍,每日定時定量的閱讀,不但能讓學習力加分,更重要的是讓心靈成長,為一天的學習熱身醒腦。然而,對於剛開始進入晨讀,沒有長篇閱讀習慣的學生來說,要依照「晨讀十分鐘」的概念自行挑選書籍,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源於日本的晨讀活動
20年前,大塚笑子是個日本普通高職的體育老師。在她擔任導師時,看到一群在學習中遇到挫折、失去學習動機的高職生,每天在學校散漫恍神、勉強度日,快畢業時,才發現自己沒有一技之長。出外求職填履歷表,「興趣」和「專長」欄只能一片空白。許多焦慮的高三畢業生回頭向老師求助,大塚笑子鼓勵他們,可以填寫「閱讀」和「運動」兩項興趣。因為有運動習慣的人,讓人覺得開朗、健康、有毅力;有閱讀習慣的人,就代表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新科技為人類閱讀帶來巨大改變,台灣家長憂心孩子沈迷網路世界,美國賓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丹尼爾.華格納(Daniel A. Wagner)卻樂觀認為,新科技將成為改善教育的一大契機。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國際閱讀趨勢講座,邀請丹尼爾.華格納來台分享閱讀與新科技的展望。「閱讀如同燈泡,能把世界照亮。」他說,閱讀可以改變人類的思考,卻無法掃除文盲,在許多極度貧窮地區,教育並未真正有效改善人們的生活。
許多人認為,透過政策推動、金錢投入可有效解決閱讀素養低落的問題,華格納反對這種說法。他認為,閱讀素養不是簡單有和無之間區別,近幾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致力於降低全球文盲人數,但隨著文盲人數越來越少,下降的速度也越來越慢,要完全達到100%沒有文盲,還差「臨門一腳」。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國際閱讀趨勢講座,邀請美國賓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丹尼爾.華格納(Daniel A. Wagner)主講閱讀素養和經濟發展關係,剖析兒童與成人讀寫能力受到新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趨勢。
丹尼爾.華格納引述趨勢大師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著作《世界是平的》,指出隨著新科技的改變,地理位置不再重要,台灣不僅是一座小島,在許多方面遠比西方國家擁有更突出的表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非洲、南美、南亞等貧窮國家,民眾閱讀素養低落,反觀台灣將近100%民眾接受過初等教育。華格納表示,早在30年前,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就已對台灣學生在數學和閱讀方面的傑出表現感到興趣。
藉由引用大量數據,華格納證實閱讀素養和國家經濟發展間的緊密關係。他指出,閱讀素養表現較佳的成人,通常從事白領專業工作;閱讀素養較低成人,則多半隸屬藍領勞動階級。此外,在公共健康、犯罪率、貧富差距方面,都和閱讀素養脫不了關係。
不論什麼年齡的孩子都喜歡故事。 以下這些說故事的技巧能夠幫助你和孩子擁有更豐富的說故事經驗:
PART 1─說故事前的準備
1. 選擇可以讀出聲音來的書籍
儘可能確保你選擇帶領的故事和活動是適合聽故事的對象(比方說,少量文字內容的繪本最適合4~7歲的兒童們閱讀,有著少量篇章的故事書比較適合6~8歲兒童閱讀,9~11歲兒童則讓他們探索自己愛讀的書籍)。這篇文章的最後,我們也推薦了一些適合各種年齡閱讀的書單,你可以自由選擇你喜歡的故事。
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說故事的熱忱永遠比經驗來得重要。
2. 熟能生巧
請選擇你自己喜歡,也能享受閱讀的故事;最好也是適合讀出聲音來的故事。在開始進行說故事前的基本功,就是請先花點時間練習把故事讀出聲音來。這樣的練習有助於讓你的聲音更自信,也能對孩子的故事體驗有幫助。
功課可以培養自主學習習慣和時間管理技巧,但太多的功課會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到底要不要做功課?做多少功課?孩子的家庭作業引發全世界大人的論戰。
孩子的功課已經引起全世界大人的關注。家長、老師、教育專家都不約而同的開始思考,佔據孩子課後生活極大部分的功課,到底所為何來?日本、德國、美國主流雜誌都曾以「功課吃掉我的家庭」、「寫功課如何不生氣」等封面故事大幅報導學校功課引發的種種問題。美國各級學生自從各州實施標準測驗,以及為申請名校,也感受到愈來愈重的課業壓力和考試成績,家長老師們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的教育線上討論區,對於功課的抱怨、疑問、困擾總是琳琅滿目。
為什麼現在對功課的討論愈演愈烈?因為二十一世紀對學習的新定義和需求,已經讓仍停留在十九世紀的功課類型顯得捉襟見肘。
誰說圖書館的最大功能,就只有考前K書、借書寫報告?國內許多圖書館已透過空間環境、活動規畫及貼近讀者的服務,成為適合闔家大小的心靈饗宴的之所…...
(邱劍英攝)
踏進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幼兒繪本區,迎面而來大牆面的「森林動物」壁畫,讓大人、小孩都不禁眼睛一亮!在這裡,不僅有著祕密基地般的小城堡,也將各式各樣的大書、翻翻書、遊戲書、掌中書、洞洞書分別擺放,讓孩童在想像的藍天綠地中,或坐或躺或捉迷藏,自在徜徉於書的世界。
不過,若我們搭乘時光機,走進一九一六年時的台灣分館,當時的兒童閱讀區,可全然不是這麼回事。
國立央圖台灣分館的前身,是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那時的館方特色之一就是「兒童閱覽室」。只不過當時民風保守,兒童進入圖書館前得洗手、入館必須在門口脫下木屐,男女孩童的閱覽座位分開,借書要在出納台寫「請求券」,註明要借閱的書名、就讀學校、住家地址等資料才能借閱,甚至每本書下方還有「安全第一」的書章,提醒讀者愛護書本。
台灣小學語文教育太重視記憶,要求學生多寫漢字、多背成語; 到了中學,似乎也只關心文言文在課本中的佔比,而不真正去重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這或許正是國內推動閱讀困難、孩子不喜歡作文背後深層的原因。
語有形音義,三者中的「形」對台灣的教育其實影響極大。外國小孩是到中學才作業變多,我們卻從小一開始就很多。想想看,學英語只要記住二十六個字母,學韓文只要記住四十個字母。然而,台灣卻必須在小學六年期間記住兩千五百個漢字。
「形」是視覺空間記憶,偏偏還有筆順,是肢體動覺記憶。形音關係又沒什麼道理可言,例如「聽」與「德」明明偏旁相同,發音為何差那麼多?這麼大的記憶量,只有一種方式可解,就是寫寫寫。因此,小孩作業那麼多,並非老師的問題,頭號「罪魁」其實是漢字。
台灣的小學也重視成語。隨便一則寓言都能變成語典故,這也是漢語的特色。英語也有典故,例如「stentorian」(大聲公)典出荷馬史詩、「chauvinism」(沙文主義)典出法國戲劇。但是,要知道這些英語生字的定義與用法,卻不必連帶學習背後的典故,因為它沒有望文生義的問題。漢語中的成語卻不一樣,只看字面,真的會鬧笑話。「懸梁刺股」不是刑求嗎?「四面楚歌」為什麼不是音樂會?要知道為什麼,就必須學習成語故事。
如何讓閱讀不再只停留在書本而已,其中一個最棒的方法,就是透過拜訪一些靠近書中背景提及的地方,來幫助我們徹底理解書中的脈絡。旅遊達人邱一新利用書本作為起點,帶著他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一起閱讀世界,也成為一趟父子壯遊的成長歷程。
(邱一新提供)
「第一次帶他去旅行,他才剛學會走路,我們去菲律賓潛水。那時候他還穿著紙尿褲,大家笑他,結果他好像聽懂了,進去房間後,出來就換了褲子,」旅遊達人邱一新,笑著回憶起他和兒子第一次旅行的經驗。
這個包尿布的男孩,如今已是高二的青春少年,而當年帶著他玩度假村、遊樂園的爸爸,這些年來卻不斷的進行著和一般人很不一樣的旅行。
當過記者、寫過多本旅遊書,現為TVBS週刊總經理的資深媒體人邱一新,從愛上閱讀,進而愛上「閱讀的旅行」。
他曾根據舊約聖經的內容,去走了摩西過紅海的路線。因為看了《天方夜譚》,而起身去尋找書中的回教帝國。智利詩人聶魯達的詩深深打動他,於是他尋著詩人的蹤跡來到南美洲,去喝杯聶魯達描述過的酒,嘗一口詩人吟頌過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