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美國在各級學校設立專業的「閱讀教師」和「閱讀教學專員」, 也培養社會、自然、體育、美術等其他領域的教師都具備閱讀教學技巧,讓閱讀的學習無所不在。 (黃明堂攝) 閱讀能力低落的問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國,也普遍存在於各級學校。為了拯救英文閱讀力,美國近年來致力於閱讀教育的發展,不少構想和創意值得台灣借鏡。 貧富差距一直是美國社會的主要挑戰。富裕人家的孩子上幼稚園前就學習認數字、背單字,上小學前已經能跟父母一同閱讀簡單的童話書;許多貧窮人家的小孩即使上了小學,連二十六個字母都認不全,長時間工作和教育程度偏低的父母無法在家中提供學習環境。這些小孩在起跑點上已經輸了人家一大截,且差距持續擴大,幫助他們迎頭趕上的重任就落在學校老師的肩上。
如果閱讀是脫離貧窮、開啟世界之窗的改變力量,為什麼需要從小就開始?為什麼主動親近書本,才會有效?七月底起,《天下雜誌》從北到南,展開希望閱讀研習營,讓全省一百所偏遠小學的校長、老師及大學志工,透過課程與經驗分享,有方法地成為閱讀推手。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學研究所教授洪蘭,長期走遍全省,去說明閱讀和腦神經發展的關係。她怎麼看待閱讀對孩子的影響?閱讀和學習成功的關鍵又是什麼? 主動的學習才有用。如果不想學習,李遠哲站在這裡教化學還是沒有用,一定要自己願意學才有用。 閱讀障礙在現今無論哪個社會,大約都是六.五~六.七%左右,在學校一定會碰到閱讀障礙的孩子。這是基因的關係,所以你打他罵他都沒用。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法開啟他。 歷史上有閱讀障礙的人非常多。比方說愛因斯坦、愛迪生。愛因斯坦是諾貝爾大師,但他到三歲才會說話。大家說,當時幸好有他媽媽,如果在現在的台灣社會,字不會拼、寫錯了,就重寫十個、一百個,把時間都拿去補強,把不會的變好,愛因斯坦再聰明也不會是愛因斯坦。 教育的觀念在改。大腦是有限的資源,它如果這方面好,一定有另一方面的不足。在高科技的社會,孩子不可能什麼都知道,所以我們應該順他的長處,把他的長處跟別人搭配,科技整合、團隊合作,就會成就一番事業。
台灣各縣市的閱讀現況為何?閱讀的本質、閱讀的樣貌該是什麼? 哪些觀念需要再釐清?做法可以如何更精進? 針對25縣市政府所推薦的「閱讀典範教師」,長期研究閱讀的專家柯華葳教授,就「典範教師」提供的教案進行講評,並提出她對目前台灣各地推動閱讀的看法與憂慮。 這次各縣市的閱讀典範教師選拔,讓我們看到閱讀課程的現況,也看到各縣市的進展和資源處境的不同。 有些區域例如雲林縣,還在初始的「布置環境」階段,閱讀的推動尚在做初期的閱讀角落、買書等等。大多數的縣市都已經開始把閱讀融入課程,更積極的如台北、桃園等縣市,開始有專任的「閱讀教師」。 這次評選的單位是各縣市教育局,選拔的標準不一。就我看來,老師的熱情與努力都值得肯定,但課程的內涵,則有需要更進一步討論、釐清。 好的閱讀課程規劃,值得鼓勵的標竿教學,應該符合五個標準: 一、老師在閱讀課程中,是否讓學生學到新東西,開拓學生知識的視野。 但這「新東西」要排除修辭和譬喻這類,語文課已經反覆教授、可能妨害學生閱讀興趣的「障礙」。 因為當學生還沒有「開始」閱讀,他還沒有看到「整體」,你就讓他一直針對修辭、譬喻等細節做反覆練習,其實很容易扼殺了學生對閱讀的看法和興趣。
加拿大安大略省推動『早期閱讀策略』計劃,幫助孩子們幼稚級早期到小學三年級期間提升閱讀能力。這個策略包括為學校孩子們設定明確的閱讀成就目標。這份守則包括了一些實用的技巧,讓父母們可以用來鼓勵他們的小孩子們閱讀,也讓他們喜歡閱讀。這些技巧特別是對那些孩子們剛要開始閱讀的父母尤其有用。 你不需要完全做到這份守則裡的每件事情,但是讀完這份守則,並且選擇出你認為對你和你的孩子來說,會特別有幫助的來進行。如果英語不是你的孩子的母語,這份守則依然會有幫助,因為以你孩子使用的語言來為他閱讀才是重要的。 我該如何幫助我的孩子? 作為孩子的父母,你是孩子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老師。當你開始帶領你的孩子學著閱讀,你也等於是為他開啟了通往書本世界和學習的大門。 在孩子們長大開始喜歡故事和書本以前,為他們大聲閱讀是讓他們對閱讀產生興趣最棒的方法。最終將會讓他們開始想要自己閱讀。有了父母的幫助,孩子們能夠開始學習閱讀,並且不斷因為自己的興趣,持續練習閱讀技巧,他們也將會因而懷抱知識與資訊世界。 閱讀可以成為家庭活動。花點時間與孩子們進行文字遊戲、說故事、分享書籍將可以幫助你的孩子:
要男孩練習寫國字,他勉強寫了幾個字,就說很累;問他對書中人物的感覺,他一臉不解;問他今天上學如何,想了半天,只擠出一句「今天上學真好玩。」如何克服語文弱勢,提升男孩的表達力? 你家男孩討厭練寫國字?總是抓不到文章重點?每次搔首抓耳寫出的作文都千篇一律?大腦研究發現,男孩的「語言線路裝配」遠遠不如同齡的女孩。 國語文素養不但是孩子學習的起點,更是表達溝通的基礎。一旦男孩對國語失去信心,將削弱其他科目的理解程度,影響整體學力表現。 調查也顯示,在國語文學習遭受的挫敗,是男孩在學校出現問題行為的主因之一。 其實,國語是生活中的活語言,不只是一門學科。除了反覆練習,更需要日常的理解和體會。以下綜合專家意見,針對男孩常見的學習國語疑難雜症,提供具體可行的克服法: 弱點一:「兒子很討厭練寫國字,寫得再多還是記不住,怎麼辦?」 ◆克服法:運用三度空間、變化書寫的工具,讓孩子在趣味中練寫國字。 反覆練習是提升語文能力的必要工夫。對於不喜歡重複單調動作的男孩來說,反覆書寫同樣的國字,可說是件苦差事。運用立體三度空間,譬如用手指騰空書寫,或寫在爸媽的手心或背上等,增添書寫的新鮮感,可減少練寫的抗拒,加深孩子對國字的印象。
發想源於澳洲、鼓勵閱讀且結合公益的「閱讀馬拉松」活動, 在美國深受中小學喜愛,透過多方創意的投入,讓孩子逐步喜歡閱讀、主動閱讀。 (張美蘭提供) 全世界每個角落的大人都在絞盡腦汁,讓孩子喜歡閱讀、樂在閱讀。深受美國中小學喜愛、定期舉辦的「閱讀馬拉松」(readathon),就是一項百花齊放的長期活動,很多創意令人印象深刻、躍躍欲試。 在美國肯塔基州雷新頓市的「克雷斯米爾小學」,閱讀如同火箭飛行太陽系,孩子自己決定飛行速度。 整個學期,學校圖書館外一整面牆壁變成宇宙,八大行星按遠近距離就位,上百艘寫著每位小朋友姓名的紙火箭準備升空。每位小朋友自己選擇指定書單裡的任何一本書,讀完後上「學者出版社」(Scholastic)網站回答相關問題?累積分數。75分到地球、200分到土星,想探索最遠的冥王星,得累積600分。學期末,校長頒獎鼓勵飛到最遠星球的孩子。
教出閱讀與寫作力,是提升語文能力、乃至於所有能力的重要指標。在政府帶頭推動閱讀這麼多年後,台灣的校園有什麼改變?國語文教育下一步該怎麼走? (邱劍英攝)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這個在閱讀研究和文獻中相當著名的「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在台灣M型社會中作用逐漸增強,學生學習各科領域成就的雙峰漸漸明顯,並開始向兩極移動。 「國語文學不好,其他科目的學習都會受到影響,」淡江中文系教授曾昭旭強調,國語文與數學是中小學最重要的兩個科目,國語文又比數學更重要,國語文是學習各個學習領域的總基礎。 閱讀和寫作成為學校教育的新元素,逐漸引發學校和老師對圖書館認知、課本課程的設計、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網路科技運用等開始新的思考與做法。
為了解15歲孩子的閱讀、科學與數學能力,由OECD所進行的國際評比PISA,也同樣呈現出「台灣孩子不思考」的問題 台灣學子在PISA的科學與數學成績,一向名列前茅,例如2006年我們科學第4名、數學第1名。但真的如此嗎? (楊煥世攝) 根據前花蓮教育大學校長林煥祥所做的研究,若把科學能力拆解後就會發現,只要是與「形成科學議題」有關的題目,當場掉到第17名,與我們在PISA的閱讀名次是16不相上下。 所以當人家問我,科學難道不需要閱讀嗎?數學難道不需要閱讀嗎?為什麼就是閱讀的成績最低?我想癥結就在於我們究竟「讀了什麼」。我們總是教孩子現象面的事實,而不是思考。這真的是我非常憂心的地方,是整個教學出了問題。 剖析PIRLS的結果也有類似發現。PIRLS把閱讀分為兩個歷程:基本的「直接歷程」、需要高階思考的「解釋歷程」。台灣學生在直接歷程通過率有73%,但在解釋歷程通過率就直落到49%,連一半都不到。
再來談更重要的:思考。 很多老師覺得,閱讀理解策略這東西,和他過去所想的「語文教學」差距太大,所以就直接告訴你「不可行」,而且這種老師比率很高。 第二種較好的情況,老師會說:「要我做可以,但可否把每科該怎麼教,統統寫好告訴我,這樣我就可以教。」但是,閱讀就是要教思考,缺少最重要的「思考」那一塊,教師豈不是自廢武功?這是我認為在教育現場中,更值得深思的第二大問題。 (楊煥世攝)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有句話非常好:「讀一本書,其實是一種對話……讀者才是最後一個說話的人,因為作者要說的話,都已經說完了。」就好像《紅樓夢》如今已成為「紅學」、金庸小說創造了一批「金學」社群,那是因為一堆人已經開始對話。這個精神,我認為在閱讀課裡,老師一定要充分體會。 我曾看過一堂國語課,老師教「寫摘要」時,竟然是要孩子把標準答案填入正確格子裡。我們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權利,並代替作者告訴孩子,說作者的意思就是這樣,這其實不是閱讀。
台灣加入兩項國際閱讀評比「PIRLS」和「PISA」,不高不低的名次引發各界討論。 擔任台灣PIRLS召集人的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深入分析名次背後值得注意的危機和隱憂。 2006年,台灣首次參加以小四學童為施測對象的PIRLS國際評量。隔年底公布結果,狠狠敲了教育界一記警鐘。 在這個由國際教育評估協會(IEA)所主導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46個參加評量的國家裡,台灣排名22;而過去一度被視為「文化沙漠」、與台灣同樣使用繁體字的香港,卻從先前的第14名,5年後躍升至第2名。尤其最值得警醒的是,台灣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因興趣而每天閱讀課外書籍的比率,在所有參與國家中敬陪末座,僅24%。 這個讓人震撼且辛酸的數字,讓「教閱讀,應該要有策略與方法」的觀念,頓時受到重視。但根據我的觀察,目前雖有一些教師改變,但整體教育現場,並沒有被撼動。 國際閱讀評比,為何而比? PIRLS結果公布後,當然有些人提出批評:如質疑我們的成績不好,恐怕是因題目翻譯不夠好,或是文章太長,我們的孩子不習慣等等。更有一種聲音認為,難道我們被比得還不夠嗎?閱讀不是一種興趣嗎?為何連閱讀也要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