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這幾年,閱讀是王道,很多媽媽都知道,孩子從小讀繪本、聽故事,父母也要陪他共讀。如果就此斷定孩子會愛上閱讀,你從此高枕無憂,似乎又太過樂觀。 在教學現場,不少老師、家長反映,升上中高年級,有些孩子就是不愛書,拿到文字書,看沒幾頁,立刻跟周公點頭聊天。 「也許我的孩子不喜歡看書!」他們說得理所當然,因此下了結論。不!不能輕易投降!別急著把這句評語套在孩子身上。 心理學上有個「比馬龍效應」,孩子被期望的高低,影響成就的好壞。父母對他有高度期待,孩子就會表現出高度才能;反之,常罵孩子笨,他就會愈來愈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不愛看書,他會順理成章的認為:「我真的不愛閱讀,因為連我媽都這麼說了。」 為了去掉這負面效應,請先從你的心態做起,改口把這話放在心上:「我的孩子是熱愛閱讀的,只要我找到他的興趣所在。」 哪個孩子不愛閱讀? 孩子熱愛閱讀。不信?你問男孩子,他們想不想看連線遊戲的破關祕笈?問問女孩子,對星座書籍有沒有興趣?十之八九,小朋友都很有興趣,他們當然愛閱讀,如果我們找到適合的書的話。 很多家長送孩子去補習,像是英文、舞蹈、鋼琴,好像補習了,孩子自然什麼都會好了。所以,一說到閱讀,大家都知道它重要,但是,孩子不愛閱讀呀,怎麼辦呢?
「你對人好奇嗎?來借本真人書(living book)吧!」「你想認識我們嗎?請借閱我們。」在瑞典馬爾摩市立圖書館摩登的大廳,立著大型看板,對讀者提出另類邀請。歡迎讀者閱覽的,不是「只能看、不會說」的沈默書籍,而是會走動、會回話的真實人類。 這裡的「真人書單」豐富,包括:伊斯蘭教長、金髮女郎(誰說她胸大無腦?)、厭食症患者、跨性別裝扮者、愛滋帶原者、或是靠翻撿垃圾過活的「垃圾掏客(dumpster diver)等等。跟圖書館裡的其他書籍一樣,建有「圖書目錄」,但幾乎都是承受社會汙名、引人好奇的人口類別。 「每個人就是一本書,而且開卷有益。」圖書館員瑪格麗塔‧斯古德說。這是圖書館近年提供的「出借偏見」服務,因為「面對面溝通,就是消除偏見與歧視的開始」。 例如,愛滋帶原者尤金‧永森最常面對借閱者的提問是:「如果跟你同桌吃飯,我會被傳染嗎?」在歌劇院工作的服裝設計師永森一次次解釋:「不會,愛滋病毒是經由血液和體液傳染的。」打了唇環的他,和同事一樣吻頰問安。「我感謝提出問題的人;問了,誤會就化解了。」有婦人擁抱永森,感謝讓她「知道如何和感染愛滋的朋友相處」。
為了讓地處偏遠地區或資源弱勢的孩子能有更多機會和競爭力進入到城市工作,德國和許多中南美洲國家的社教機構與圖書館,都越來越重視弱勢孩童的學習機會。 在南美洲,有上百萬民孩童和青少年居住在所謂的「貧民窟」。在這惡劣的環境中,他們的成長完全缺少任何和外界社會接觸的資訊和「能力」。因此,自2010起,德國的歌德學院(Goethe-Instituts)在巴西、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等中南美洲國家推動「社會弱勢資訊及教育幫助」計劃(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al Competence for the Socially Disadvantaged)。 在德國,「社會弱勢資訊及教育幫助」計劃是要幫助弱勢的孩童和青少年,這些孩子大多具有外籍或是新移民的背景。而在南美洲,這項計劃則強調:「閱讀」是幫助孩子脫離貧窮的基礎。計劃的對象包括數以萬計的民眾,因為家庭背景和出生(origins)無法獲得學習機會。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德國歌德學院提出一連串計畫,強調把「閱讀」提供給社會弱勢的年輕人,內容包括專業訓練課程和其他相關活動,如:研討會、演講、專家導覽、工作見習…等。
研究指出,縮小班級規模和制定家庭作業,對於提升學生學習程度,其實並沒有太大幫助。相反的,將注意力放在給學生有效的回饋,才能提升學生表現。 一般人都認為縮小班級規模和制定家庭作業,是提升學生學習的好方法。在英國也有將近73%的老師認為縮小班級規模是前三項最重要的事情;而有將近一半的老師認為要聘僱更多的老師。 但是,英國德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 由教育慈善組織蘇頓信托(Sutton Trust)所做的最新調查卻指出,縮小班級規模和設計家庭作業,對於提高小學生課堂學習表現成效不彰。相反的,將注意力放在給學生有效的回饋,才能提升學生表現。 調查指出:「縮小班級的影響並不大,除非班級人數縮小至20人或甚至15人以下」。此外,雇用更多的「助教」在課堂中,雖然對於教師有提振士氣的作用,事實上卻對學生課程表現並沒有太大幫助和影響。 報告中勾勒出一些不需太多花費就可增加學生學習表現的方法。 對老師來說,要提升學生表現,最有效的方法是針對不同孩子給予正向、鼓勵的回饋;給孩子們回饋也比告訴孩子什麼是對或什麼是錯更有幫助。同時,鼓勵孩子時,應該是當孩子完成任務時,給予孩子正面的回饋和鼓勵,而不是單純只是用「乖學生」、「好孩子」…等片段的形容詞來讚美孩子。
4月23日雖然過了,但「423」是一個世界日,稱為「世界書香日」,值得再說一下。全世界大約有一百多個國家或地區在這天一起慶祝書香。這是995年聯合國訂定的日子,全名是「世界書和版權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倡此日的目的,在於促進閱讀和出版,並保護智財權。 早在中古世紀,西班牙加泰隆尼亞(Catalonia)地區的男士會在423這天,送玫瑰給他親愛的人;1925年之後,當地女人則會回贈心愛者一本書。而早在1923年,西班牙書商為紀念《唐吉軻德》的作者塞凡提斯,特以其逝世日423來紀念(這一天也是莎士比亞的生日與忌日)。顯然,聯合國訂定這日為書香日不無道理。 莎士比亞的故鄉─英國,自1998年開始,由當時首相布萊爾帶領,推動慶祝423。當時政府以學生為主要對象,給每位學生一張一英鎊的書卷,持此書卷可到任何書店以一英鎊買貼有書香日標籤的書一本。同時英國政府也出版一本一英鎊的文集給民眾閱讀。
推廣晨讀運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圖書資源不足?排不出時間?老師或行政單位不願意配合?學生坐不住?《親子天下》特別募集各種疑難雜症,讓您了解晨讀運動的竅門。 晨讀運動絕非一蹴可幾。透過晨讀種子學校的經驗分享,我們歸納出校方及老師常見的困難,並一一彙整可行的方案,希望有助於學校成功推展晨讀活動。
面對未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身處面試、口試愈來愈重要的潮流中, 世界各國領導人、國際一流大學校長都疾呼:「表達溝通能力是未來關鍵競爭力。」 台灣學生在口語表達上卻有四大病徵類型:沉默羔羊、火星人、裝可愛和驚弓之鳥。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身處面試、口試愈來愈重要的潮流中,如何流暢、明確精簡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順利與人溝通、分享、討論,甚至說服、影響別人,已經愈來愈重要。許多國家也都看到這個趨勢,紛紛透過教育、訓練,加強培養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說:「新加坡國民必須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和正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才能在二十一世紀跟別國競爭。」 哈佛大學前校長德瑞克‧伯克(Derek Bok)提出二十一世紀大學的八個教育目標,其中以「表達溝通能力」最為重要。 環顧世界各國,中國大陸從中小學開始就安排「口語交際課程」,來培養孩子口語表達溝通的能力,尤其在上海世博期間,政府更大力推廣這樣的課程。例如,他們會在課堂上模擬演練,「家裡電話鈴響了,拿起電話該如何有禮貌的回答?」還會設計各種「問路」、「問候」、「辯論」、「討論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實戰演練如何與他人溝通交流。
台灣要注意教育成就並非側重菁英或個人表現,而是國家整體的表現,從最新的PISA閱讀評比報告結果來看,不論孩子的成績好不好,家庭社經地位狀況如何,台灣教育未來的方向,可以放在讓所有的孩子都有平等的機會,幫助弱勢的孩子向上提升。 從2009年PISA閱讀素養評比結果看台灣的閱讀教育,PISA閱讀專家團隊主持人約翰.德容(John Dejong)今天(12/9)應天下雜誌之邀來台表示,和國際相較,台灣學生的整體閱讀表現在中上水準,但基礎閱讀能力不佳的學生比例卻很多,對於台灣未來的閱讀教育方向,他建議,閱讀教育的資源並非一直放在精英學生身上,而是要扶持程度落後的學生,讓所有學生的能力一起提升,全國學生的閱讀能力都在一致的水準之上,才能帶動社會進步。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排名出爐,台灣中學生「閱讀素養」表現不如上海、韓國、香港、新加坡,在東亞地區墊底。台灣學生不如別人嗎?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上週公布了最新的2009年評量結果。台灣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3項排名中,分別名列全球第23、第5、第12,不但都比上一次退步,更在所有受測的東亞國家與經濟體中墊底。 究竟是台灣的教育出問題、還是PISA評量有欠公允?在結果公布後引起熱烈討論。教改多年來,沒有改變老師考試領導教學、學生為考試念書的風氣,也沒有改變台灣教育體制裡集中菁英教育的現象,大概是最主要的原因。
數位學習已是新一代必備的能力,如何培養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能力,這個時代的學習,是長了翅膀的學習。 哈佛大學有史以來最熱門的通識課程,是由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主持、曾創下超過一千人同時修習的政治哲學課「Justice」(正義),這門一學期十二堂的課,已被放在Youtube上公開分享,只要滑鼠一點,天涯海角都能聆聽。 想要聽麻省理工學院(MIT)著名的商學院教授韓德森(Rebecca Henderson)講述為何企業能長青的「Advanced Strategy」(前瞻策略),這兩年來,在MIT開放式課程網頁(MIT OpenCourseWare)就能跟著上課、看到課程筆記和作業,而且還不用繳交每年超過五萬美元的MIT高昂學費。 過去,在頂尖學府上課是少數天之驕子的權利,但現在,讓知識與想法自由、免費地傳播,已是許多人致力的目標。「全世界愈來愈多大學將課程放到網路上,『開放式教育』(Open education)毫無疑問已是未來趨勢,」《紐約時報》指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