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韓國從二○一四年起,小學將開始全面採用電子教科書,預計二○一五年國中小學教科書將全面數位化。 面對教改,韓國的策略是用數位科技來翻轉教育。但這不只是一場科技技術的革命,而是從課綱、教學法、教師培訓到學習環境的全面改革。從韓國教育部的名稱「教育科學技術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足以顯見韓國教育的走向與決心。政府從上而下由政策主導,並和民間企業合作,加上家長的力量,三管齊下推動數位學習革命。而老師將是這波教改的靈魂人物。 前韓國教育學術情報院(KERIS)主席,現任韓國成均館大學信息與通訊工程教授的黃大俊,是韓國數位學習推動、改革的先驅者,長期研究如何將科技應用於教育,實踐教育公平的理念。他也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資訊技術小組理事,積極與國際合作,今年他將協助泰國建立數位教室。 黃大俊堅信,運用科技改變傳統教育與學習系統,才能讓韓國教育和學生的「學習力」變得更有競爭力。以下是他去年十二月初來台時接受《親子天下》專訪的內容。
二○一三年十二月初,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表最新的國際學生評量(PISA)結果,台灣表現有進有退。在閱讀、數學、科學素養三項排名中,分別名列全球第八(進步十五名)、第四(進步一名)、第十三(退步一名)。 PISA開辦十多年,至今已成為全世界教育領域最重要的盛事,國際媒體甚至把它比喻成教育界的「世足賽」。 芬蘭當地報紙,則以「芬蘭的黃金時期已成過去式」,向輝煌的芬蘭教育道別。 台灣推動閱讀見成效 總體來說,台灣的中等學生教育程度,高於OECD平均,但小輸香港、新加坡、韓國;離上海,則有一段距離。 PISA按照得分高低,從最高分等級六到等級一,外加最低分「等級一以下」,共分七等分。分數達到三的學生,一般認為可勝任日常基本任務。 「閱讀素養」是此次台灣學生最亮眼的表現。○九年,台灣的閱讀素養四九五分,還排不進前二十名,這一次一舉攻進前十名,進步的分數,更高居世界第一。
十二月四日,中研院院士曾志朗與新北市教育局長等重要教育界人士,與將近八百位憂心教育的校長、老師、家長等,一同湧入兩層樓高的三和國中大禮堂,把現場擠得水洩不通。 這天,由《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的「二○一三國際閱讀教育論壇」,邀請到韓國成均館大學教授黃大俊,與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理念學校創校者芬柏格(Mike Feinberg),暢談他們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以獨特的教學方式,培養出最具競爭力的下一代。 梳著西裝頭的黃大俊,已為人祖父,但談起數位科技教育時,一點也不老套。 長年推動數位教育普及化的他,一九九八年,受世界貿易中心協會(WTCA)的邀請,設計線上課程。二○○四年,他主掌韓國教育學術情報院(KERIS),推動韓國數位化教育。 現在,他也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資訊技術小組理事。明年,他將前往泰國,協助泰國建立數位教學環境。 韓國力推「智慧教育」 這一趟,黃大俊要分享的是:過去韓國在數位化教育的成績與未來的展望。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連續七年舉辦「國際閱讀教育論壇」,為台灣教育界引介國際最新教育趨勢。今年論壇(12/4)於三和國中舉行,特別邀請美國KIPP學校共同創辦人-麥克‧芬伯格(Mike Feinberg)博士、前韓國教育學術情報院(KERIS)主席黃大俊(Dae-Joon Hwang)教授,共同探討數位浪潮席捲下,如何運用科技與創新思維,翻轉教育現場,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做好迎接未來的挑戰。 首先登場的,是曾榮獲「美國總統公民獎」且被比爾‧蓋茲、歐巴馬等人大力推崇,被視為全美最成功、最大公辦民營學校體系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共同創辦人-麥克‧芬伯格博士首度來台,分享KIPP成功辦學經驗,如何在資源特別缺乏的弱勢學區,以卓越教學的五大關鍵:有能力的領導人、打造高期望文化、注重結果、更長的學校時間,以及家長、學生、老師的共同投入,在二十年內成功打造141所高效能學校,幫助四萬多名弱勢學生上大學,並分享如何在數位時代採用融入科技的新教學方法,用翻轉教育,來翻轉貧窮。
九月的上海,天氣和台灣夏天一樣炎熱,隨處可見的摩天大樓,阻擋了風的流動,像把人悶在城市裡。上海在二○○九年首次參加全球PISA閱讀素養測驗就勇奪冠軍,吸引全世界到上海取經,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也在這樣的機緣下,不顧悶熱的天氣,帶著二十名來自台灣偏鄉小學的老師到上海。這些老師都是積極的閱讀推動者,為了爭取到上海參訪,除了書面報告也經過面試甄選,甚至有人自費參加。對於上海,他們或多或少做了些功課,有初步的認識,但是親身走一趟,對照兩岸,還是給他們許多震撼。 第一站    新黃埔實驗學校 新黃埔實驗學校是一所民辦(私立)學校,這裡的孩子都是經過考試篩選的精英。上課的老師孟慧,是有二十年教學經驗的高級教師,觀課現場上的是五年級第一課〈快樂的杉樹林〉。 「輕聲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主要寫什麼?」學生大聲說出投影片上的「自讀要求」後,開始各自朗讀。三分鐘後,後排的學生舉手:「作者以他在杉樹林的生活,回憶他快樂的童年。」回答完問題,孟慧又要學生用看的,「觀察」作者是如何寫杉樹林。全班頓時安靜下來,每個學生用手指著課文,一字一句的在心裡默唸,直到孟慧點了前排的一個女生起來分享她看到了什麼?「作者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來形容杉樹林,」女孩流利的回應。
車子沿著八十號公路,穿越水天一色的舊金山灣,陽光燦爛。我腦中複習著這所奧克蘭KIPP Bridge理念中學的資料:300多位學生中,9成非白人,7成來自低收入家庭。2011年該校成為全加州標準學力測驗績優學校,2013年獲選與Google合作首批平板電腦的教學效果。 所有搭不起來的想像,從踏進簡單明亮的行政走廊就受到震撼。這所學校激發多元的企圖心。榮譽牆上,貼滿畢業校友就讀的高中、大學校旗。另一面牆寫著「Work hard, be nice」的KIPP校訓。管弦樂團的練習還有點走音,音樂劇《美女與野獸》當晚即將開演,空氣中有一種振奮的張力。 發現一:上網自學,孩子愛上學校 這所學校重視每個學生的學習成就。教室大樓三個樓層,一片專注的安靜。四月上旬起,每班已開始加強準備五月初的加州會考。特別的是,每張桌上,除了課本、講義,還放著一台筆記本大小的Nexus7平板電腦。視老師的課程安排,學生可隨時上網自我學習。 七年級數學課,每個學生用完成習題的秒數來自我挑戰。數學很強的荷西連進校內Achievement數學軟體,每做完一題,Nexus上立刻顯示時間,老師一一登錄下來。這份學習紀錄不僅刺激荷西學更快、更好的向上心,全班的學習數據也做為老師未來上課的參考。
拿起手機、平板電腦,輕輕一滑連上全世界,「滑」世代把世界和改變,放在口袋裡。科技,正以超乎你我想像的速度和方式, 改變孩子的生活與學習型態。   對這個世代而言,這是最好的學習時代。 手指輕滑,就能跟哈佛學生上一樣的熱門課程;任何題材只要想學,YouTube上多的是專家、老師;免費合作工作軟體,還能把個人創作分享到全世界。 但是對「滑」世代的父母、老師,這也是最焦慮的時代。拚命追趕,也無法掌握孩子的數位足跡;擔心孩子手指一滑,將世界之惡,帶進客廳和教室。 但不管你喜不喜歡,科技,只會愈來愈便宜好用,這波數位浪潮,擋也擋不住,眼見這回不去的劇變,教育,要如何接招? 《親子天下》決定兵分兩路一探究竟,一組人馬飛到全世界數位學習的領導者──美國取經,另一組則深入台灣在地現場。在美國,我們驚訝的看到政府、民間企業、教育單位聯手,全國總動員的進行一場科技融合教學的實驗。而身為科技產品製造大國的台灣,卻陷入一場政策搖擺不定,教育現場無所適從的卡關窘境。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美國的經驗又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基測的題目中只有不到一成考記憶,理解和分析愈來愈重要。PISA的閱讀素養考題,更是希望培養出能思考、有自主學習能力的下一代。理解和分析就是一種生活的能力,資深國中老師許文姿告訴讀者,只要在學習的歷程中,廣泛閱讀、願意思考、學習思考,PISA的閱讀素養一點也不難,閱讀素養考試要考學生有沒有「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諮詢│許文姿(新北市國文領域輔導教師) Q:什麼叫做「閱讀素養」?什麼樣的考試可以考出閱讀素養? 素養是積累的學習態度,閱讀素養是你平時積累的閱讀態度,閱讀素養的考試就是考核你的閱讀態度。 在課堂要常提醒學生:「你現在是在學習喔,你要表現出你現在『正在進行學習』。」所謂「正在進行學習」是:無論你會或不會,都願意試著思考,解決問題,試著寫學習單、試著回答老師的提問。素養要考核的就是這種學習態度。考核的方式,就是寫下思考過程。 (林宥任攝) Q:閱讀素養與學校段考、基本學力測驗有什麼不同?
就讀高中的艾菲在Twitter上看到歌手Selena Gomez為一本成人雜誌拍攝封面女郎的照片,她馬上知道該做什麼:「我立刻上網查證,確認這是不是真的。」 快速在網上搜尋後,證實了這位17歲高中生的直覺:照片是合成的。 二手消息(second source)是記者的行話,並不是青少年的日常用語,但在這個資訊、社群媒體、網路和傳統媒體快速傳播的時代,指導學生如何判別資訊的正確性和優良報導,對老師來說越來越重要。 「年輕的學生可能會覺得所有的資訊都是正確的,他們傾向相信放在網路上的所有訊息。」普立茲新聞獎得主AlanC.Miller主持媒體素養計劃(News Literacy Project),發展適合中學生的課程、活動和教案,指導學生能夠在數位時代從小說中尋找事實。學生學習在故事中辨別謬誤,尋找可信的訊息。「我們的重點是用有品質的新聞來判斷其他訊息的可信度。」 這個計劃也和20多個媒體夥伴合作,包括紐約時報、網路媒體ProPublica、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華盛頓時報等,邀請記者、編輯、播報員到課堂上分享。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