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疫情耽誤8個月的學習,美國兒童閱讀與數學成績倒退20年。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所認養的偏鄉小學,也有五成七認為學習落後。除了教育部投資的數位設備,問答互動、連結經驗的教學改革也值得嘗試。 這不僅僅是警訊,而是一個火警。 9月新學期一開始,美國就收到一份令各界備感焦心的「全國成績單」。國家教育進展評測(NAEP)針對九歲學童的測驗結果顯示,自疫情爆發以來,孩子的閱讀和數學成績大幅下滑,退步程度是30年來最大。  
當台灣人口愈來愈少,教育就不能再用快速、量產、大班制的標準化模式,必須重視每一個孩子的價值,培養多元人才。二○二二年幾則教育新聞,讓人怵目驚心:嘉義縣中埔鄉六十年老校灣潭國小,舉辦最後一屆畢業典禮,送走三位畢業生後,剩下九位學生,將併入車程五分鐘外的社口國小。七月底各校準備開學,卻有學校等不到學生,南投縣有六十九所小學的小一新生不到十人,七所只有一位,甚至有三所沒有新生⋯⋯
如何搶救疫情中出現學習落後的「失落的一代」,化解現下的閱讀危機,影響深遠,成為各國當務之急。「僅僅重新開放學校是不夠的,學生需要大力協助,來恢復失去的教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總監詹金斯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世界銀行建議,為了加速恢復學習,各國可從三大面向採取行動...  
位於美國南方、以農林為主的密西西比州,無論是經濟、教育、基礎設施,或醫療健康,在歷年全美各州的競爭力排行中,經常敬陪末座,甚至還出現這樣一句俗諺「Thank God for Mississippi」(感謝上帝,密西西比),意思是,不管評比再怎麼糟糕,幸虧有密西西比州的存在,讓其他州得以逃過墊底的命運。 如今這個全美最貧窮的州,正因為閱讀而翻轉。不但成為全美頭條新聞,吸引《紐約時報》、《經濟學人》深入報導,在疫情重創全球的兩年多來,它還是其他州政府積極想仿效的「閱讀推手典範」。
社交情緒學習已是近年來不少歐美小學的必修課,更有研究證實孩子情緒處理得好,就能學得更好。台灣 KIST 學校強調課程養成孩子品格力,採取 SEL 融入教學作催化劑,但理論如何在教學現場落地?KIST 實行了至少3年,大人小孩都能感受到變化。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的2016年國際閱讀教育論壇,邀來國際語言學大師史蒂芬.克拉辛(Dr. Stephen Krashen)談閱讀的力量,克拉辛一再強調,閱讀要是一件沒有束縛的趣事!
108課綱規劃10年、上路3年,教育部長潘文忠都參與其中。他首度接受媒體專訪,詳談108課綱對教學現場帶來的改變,也提到只要不偏離課綱精神,會按教學情況滾動微調相關配套措施。
OECD在過去3年中,調查了7000名英國、美國及愛沙尼亞的5歲兒童,今年6月最新出版的研究發現,孩子的社交情緒能力主要靠後天發展,且和認知能力——識字、算數等——有很深關聯。其中,「好奇心」跟孩子的認知能力有最強的關聯性。 每天被幼兒無數個「為什麼」追殺的家長,不一定知道、或有時間查找這些大哉問的答案,可能會想辦法敷衍過去,或乾脆要求孩子不要問。
孩子升上中年級後,面對文字書興趣缺缺,面對週記、作文都說寫不出來,大人可以怎麼引導?該補習嗎? 升上國小中年級,老師開始給予寫作的作業、任務。每次到了寫週記、寫作文的時間,孩子總是哀嚎「不知道要寫什麼?」歸究主因,就在於「生活經驗太少」,假日都待在家裡玩遊戲,也很少參與家事;談到食物,只知道好不好吃,至於如何挑食材、怎麼烹飪一概不知,於是寫出來的內容平淡無奇、大同小異。 從日常的市場買菜、到假期的各地遊玩,其實都是豐富經驗的方式。光是體驗還不夠,更重要的是事後的分享,鼓勵孩子多觀察、思考,培養對周遭的「感受力」,當腦海有了材料,下筆便不會一片空白了。
在室內玩,多半舒適、安全又可以掌控環境。但是,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無法預測的未來。多帶孩子到戶外玩,可以幫助他們學習管理不確定性。 展望新的一年,許多名人、研究機構都提出共同的看法,人們將面對更多不確定性。過去一年來,反反覆覆又延燒的疫情,的確讓人們比過往更能體認到不確定性,連孩子能否正常地生活與學習,也難以預測。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零點計畫(Project Zero)的研究指出,人生本來就有很多難以預知的情境,小孩們也需要學習面對、甚至管理不確定性。但「不確定性」這麼抽象,要怎麼學?方法很簡單,就是常帶孩子到戶外玩

頁面